紐約市議會選區重劃 亞裔力量大增
【大紀元2013年02月08日訊】(紐約訊)市選區重劃委員會(New York City Districting Commission)2月4日公布了最新的市議會選區重劃方案﹐並於2月6日晚以14比1的投票通過了修改後的終版。
按規定,每個選區必須包含約略相等的16萬的人口數目,最多人口數的選區與最少人口數選區的「最大總差距值」不超過 10%。雖然皇后區貝賽沒能按亞裔倡導團體的要求完全併入第19選區,但亞裔聚居的區域比以前的更為完整。根據新的人口變遷數據修訂的選區界線,將影響未來十年的少數族裔政治版圖。
市選區重劃委員會委員于金山表示,這項亞太裔史無前例的能量擴大的新政治版圖為﹕51個市議員選區﹐超過35個以少數佔多數的選區﹐幾乎達到了紐約市全部市議員的三分之二,目前只有2位市議員的亞太裔可能當選的「新機會選區」更多達11個,充份突顯了亞太裔在紐約市政壇地位上的提升。
●市選區重劃委員會華裔佔兩席
每十年一次的紐約市議會選區重劃,根據十年的人口變遷,來做紐約政治生態的調整。而每屆選區重劃委員會則是由市長任命七位﹐市議長任命五位﹐少數黨領袖任命三位﹐共十五位委員組成。二十年前的選區重劃委員會沒有華裔委員﹐十年前的重劃﹐原本也沒有華裔委﹐在原任委員退出後﹐補進了一華裔委員﹐還有一位華裔擔任副法律顧問。
但本屆選區重劃委員會中則大有不同﹐彭博市長任命了華裔中華總商會的董事長于金山﹐市議長任命了亞裔律師協會前會長林書怡兩位委員。不僅如此﹐重劃委員會的執行長華裔譚倩明﹐社區聯絡主任李佩芬﹐重劃中擔重責的電腦科技部門主管陳澤明﹐電腦工程師崔麥克等﹐華裔成員在選區重劃中擔任了明顯的重要任務﹐表現的可圈可點。
重劃委員會建立紐約市居民的參與的夥伴關係﹐把社區推廣及重劃透明度視為重點﹐並且利用新的電腦科技﹐使每一位紐約市民都有自製選區圖表﹐都有機會供委員會選擇、參考。透過網址及社交網址﹐把所有証詞、意見、圖表、會議紀錄完全公開﹐即使有市民無法親自到公聽會或會議現場﹐也能透過網路參與。
●亞太裔可能當選選區增多
重劃後﹐少數民族佔多數的選區有三十五個﹐較十年前增加了五個﹐在聯邦投票法案保障的曼哈頓﹐布朗士及布碌崙三個區內﹐重劃委員會劃了20個能夠選出少數族裔選票有決定性影響的選區。對此﹐市選區重劃委員會委員于金山做了評說﹕「以紐約市五個行政區來分析﹐布碌崙的38選區日落公園﹐是華人集中的新華埠﹐以往華人聚居的八大道為中線分屬為兩個不同的選區﹐新的選區重劃把八大道周邊全部劃入38選區﹐人口變遷的情況下目前選區內與西語系平分秋色的佔區內人口35.1%華裔很快的就會成為日落人口最多的族裔。」
「新劃出的47選區﹐班森賀的華裔強烈的要求斑森賀劃入選區﹐因為要把周圍的四五個選區都必須重劃﹐並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由於重劃委員的堅持﹐以及選區重劃執行長譚倩明的領導﹐委員會的工作人員排出萬難﹐依照李華生醫生在聽証中提出的建議﹐把順著D、N車的華人聚集區﹐全部劃入了47區﹐雖然華裔目前只佔四分之一﹐但已形成了華裔聚集的另一個華人的「機會選區」﹐還加上華人人口已經超過四分一的43貝瑞吉選區﹐市議會新的華人議員﹐很可能是從布碌崙產生。」
「曼哈頓的華埠第一選區﹐是否保持現狀﹐兩種不同的意見﹐一是希望把目前第1及第2選區全部拆開重劃﹐把西語系及華人劃入同一選區﹐因為華、西語有共同利益﹐另一個看法則為﹐目前的選區是為了保障華人及西語系可以在1、2選區內選出自己族裔的民意代表﹐如果重新組成﹐會造成兩個族裔的互相競爭﹐減少了少數族裔在市議會的席次﹐特別是華人經過多年的努力﹐1選區終於在市議會已經有了華人議員陳倩雯﹐任何的更動﹐都有造成華人市議員減少的可能﹐同時﹐要求保持第1、2、3選區原狀的人士也不少﹐所以保持了大部份原有的選區的劃分﹐也把部份曾被分割的公共樓宇分別組合﹐調整到1、2選區﹐以更符合社區的共同利益。」
「布朗士是紐約人口增長快速的區域﹐但是非洲裔選民流失﹐選區重劃除了保障非洲裔選區之外﹐把布朗士許多選區作調整﹐減少共同利益社區 的分割﹐使布朗士居民的政治能量能夠充份的體現。」
「史泰登島三個市議員選區﹐以往50選區必須在布碌崙找到足夠的人口﹐在本次的選區重劃中﹐史泰登島三個選區﹐全部完整的劃在島上﹐不再有飛地到布碌崙﹐選民也能得到更好的服務。」
「皇后區的20選區﹐保持了紐約地區華裔居民比率最高的選區﹐高達64.5%﹐選區重劃把以往分開的亞裔集中區傑克森高地與阿姆賀斯特(Elmhurst)合併﹐亞太裔人口增加到四成﹐南亞裔的南奧松公園容納更多的南亞裔﹐兩個市議員選區在未來的十年很可能有紐約市第一位南亞裔的市議員出現。」
●一個選區不完美﹐不能抹殺全部
亞裔美國人法律辯護和教育基金(The Asian American Legal Defense and Education Fund),對於新的選舉區劃圖仍然不滿意。認為,最新的選區圖,還是把亞裔社區 ,比如布碌崙的班森賀(Bensonhurst)和皇后區的貝賽(Bayside),以及位於曼哈頓的下東城區和唐人街分隔開了。
于金山委員表示,19選區及23選區如何劃分的問題,委員會用大量的時間討論,因為亞裔集中在貝賽﹐貝賽山及橡園,三個社區有極為相似的社區共同利益,很可惜,因為要符合市議會選區人口的要求﹐無法把三個社區併在一個選區之內﹐貝賽留19選區,貝賽山及橡園劃入了23選區,兩個區都有極高比率的亞裔人口,都是亞太裔的新機會選區,只是不能符合部份亞太裔人士的立刻合併要求。
于金山說﹐委員會認真的討論過19及23 選區劃分的難題﹐委員會主席柏尼圖甚至曾經提出把19及23選區不按照現有的分劃重新來過﹐可以把所有的亞太裔都劃入一個新的選區﹐這項意見因為涉及的範圍太廣﹐而未能成為事實。不過一個選區的稍不完美﹐不能抹殺其他五十個選區圓滿的劃分﹐包括了19選區﹐每一個選區完全符合了委員會成立的宗旨﹐任務以及法律的規定。
于金山表示﹐「得到市長的任命﹐有機會參加選區重劃委員為紐約市民服務是榮幸也是責任﹐特別是能與熱心為市民服務的委員們共事﹐委員會的員工人數不多﹐工作熱情高漲﹐不可多得﹐把本屆的選區重劃﹐幾近圓滿的完成﹐員工的努力﹐功不可沒。對我一個移居紐約四十年的移民來說﹐最大的收獲是透過了選區重劃的聽証及參訪過程﹐幾乎到了紐約市每一個社區、許多從未到過的地點﹐認識了許多從來未曾見過的族裔及朋友﹐並從許多團體和個人的証詞中﹐體認到紐約市民們對紐約市的期望及愛護﹐體會出我們紐約的海納百川的大都會風格。」
(責任編輯:索妮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