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郵:中國經濟數據一頭霧水 遭國際巨頭徹底懷疑
【大紀元2013年02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當上個月中國宣佈比預期更好的貿易數據的時候,這些統計遭到了國際巨頭徹底的懷疑,包括高盛,瑞銀集團和澳洲銀行。當稍後政府披露數字顯示另一個正面的趨勢—中國貧富收入差距在縮小的時候,這些不信任的嘲笑更加高漲。
專家嚴格審視中國經濟數據
《華盛頓郵報》2月4日報導說,中國的數字長期以來面對著懷疑,從朦朧的空氣的樂觀數字到奧運會體操運動員的年齡。但是在中國日益加強全球性角色並影響到投資者,分析家和各國政府的時候,它的經濟數據的信譽現在也受到特別的審視。
「當一切都是玫瑰色的時候,問題顯得不那麼重要。」北京清華大學商學院教授周凡內(Patrick Chovanec)說。「當人們試圖評估這種下挫有多深刻以及是否中國面臨硬著陸的時候,這個問題變得更加敏感。」
在外國經濟學家當中,對於為甚麼這些數字發生錯誤以及錯誤的程度的懷疑,常常演變成他們如何看待中共政府的羅夏測試(Rorschach test):是把它當作一個面對統計學挑戰的發展中國家,還是把它當作一個總是準備誇大真相以達到其目標的陰險的精算力量。
不準確數字給決策帶來危險
報導說,不論動機如何,一些專家說,這些不準確數據最大的危險可能是在國內,特別是如果它導致中共領導人作出糟糕的決策。
「這就好像開著一輛車在路上,但是交通燈不工作了。」法國興業銀行在香港的經濟學家魏瑤說,「你怎麼作出金融政策?比方說,如果你不能準確知道是否通膨太高或太低。這些完全依賴於統計。」
中國12月份出口報告與周邊國家進口基本不吻合
最近一輪對貿易數據的指控開始於一月份,在分析家比較了中國12月份出口報告和其他信息之後,包括相應的從周邊國家的進口數字。它們基本上不吻合。分析家對此的定性從溫和的詞彙「異常」到侮辱性的高呼「荒謬」和「明顯的錯誤」。
山寨分析產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報導說,面對這種不確定性,一個蓬勃發展的山寨分析產業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主要是由外國分析家生產和銷售。他們從晦澀但是往往更可靠的某些政府數據來觀察,如用電量,鐵路貨運量,航空旅行和正在興建的建築面積。
「更可靠」數據也遭到篡改
即使負責中國經濟的男人—後任中國總理李克強—據說也貶低他的政府的GDP數字,稱它們是「人造的」,根據洩漏的美國2007年外交電文,電文說,他也依靠鐵路貨運,銀行貸款和電力消耗數據。
但是這些信息也可能被操控。一旦電力消耗量成為偏好的指標,去年新聞報導開始流傳,煤炭使用量和其他能源生產元素遭到篡改。
政府完全控制數據
報導說,專家說,可靠性問題的一部份原因在於,政府幾乎完全控制數字,在某些情況下,徹底禁止所有其他人收集與之競爭的數據。
「就比如無辜的天氣數據,」 北京的股票分析公司的J資本研究的共同創始人安妮•史蒂芬森•楊(Anne Stevenson-Yang)說。「它被當作一個國家安全問題。除了政府,沒有人可以收集或發佈數據。
另外一個問題是發佈的統計數據缺乏透明度。統計方法從不透露,得到最終結果的基礎數據很少透露。
基於這個原因,有一些人相信,中共領導人故意操控數字並且持有堅定的目標:他們推高GDP以達到事先宣佈的目標,並且壓低失業率和收入差距以避免尷尬和公眾憤怒。
GDP充滿政治性
報導說,GDP長期以來是一個充滿政治的數字。幾十年來,地方領導人向北京發出不切實際的高數字以求得高昇。但是國家GDP數字總是低於各省數字的總和。
這是否意味著某些掌權的人試圖調整這些誇大的數據以獲得更加準確的讀數?或者,這僅僅證明中國GDP主觀武斷的隨意性?
貧富差距0.474或0.61?質疑聲不絕於耳
類似需要解釋的還有最近的貧富差距衡量。一月中旬發佈的基尼係數,震驚了許多人,因為當局已經十年沒有發佈這個數字了。許多人相信官方害怕這樣的數據將挑起民眾對不平等和官員的豪華生活方式已經存在的憤怒。
當中共披露新的基尼係數,顯示貧富差距在減小之後,質疑聲不絕於耳。政府稱基尼係數是0.474。這個係數從0到1,0代表完全平等的社會,1代表徹底不平等的社會。批評者很快指出,一個月之前,一個中國大學研究中心估計2010年的基尼係數是0.61。
「我無法解釋為甚麼他們的數字低於我們這麼多,因為國家統計局沒有公佈取樣程序。」西南財經大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尹志超說。
“準確”的障礙
報導說,即使政府的懷疑者也承認,中國統計學家面臨內在的困難。
比如說,決定貧富差距,要求知道中國富豪的真正財富,但是這是一個永遠完不成的任務,因為大量的「灰色收入」沒有被上報,因為它們是通過非法手段獲得。
在對中國數字的黑色和白色觀點之間,有一個流行的中庸估計:中國的統計人員隨著時間推移在改革,並且他們故意讓數據改變顯得平滑,以避免刺耳的對比。
「比如說,他們某年的統計做的很完美。」 世界銀行前中國區總裁黃育空說。「它可能讓去年的數字看起來極度錯誤,完全不相稱。因為為了計算正確你已經改變了定義和衡量。那麼他們怎麼辦?逐漸的調整數字,讓趨勢平滑的變化。」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