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夜放花千樹 正月十五鬧花燈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當夜皓月高懸,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正如盧照鄰在《十五夜觀燈》中所說:「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元宵節是中國主要傳統節日之一,也稱元夕,又稱上元節,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人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者眾多,而後猜燈謎活動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元宵燈節始源
據考證,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曾於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也有著重要推動作用。其中,元宵賞燈就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漢明帝提倡佛教,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命令正月十五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燃燈表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後來,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並從宮廷傳到民間,由中原發展到全國。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唐代燈市 盛況空前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節日,歷時3天。唐玄宗開元盛世,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花燈花樣繁多,極為壯觀。
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讚道:「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描繪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宋代開封「百裡燈火不絕」
宋代元宵賞燈持續五天,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綵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裡。」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裡燈火不絕。
蘇東坡詩云:「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也有詩寫道:「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詞人辛棄疾則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
明清燈市豐富多彩
明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而且明朝燈節持續時間更長。自初八開始點燈,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新年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唐伯虎曾賦詩讚元宵節,詩曰: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滿人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燈會卻仍然壯觀。元宵節清朝則只有三天假期,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依然十分吸引人。清代詩人姚元之《詠元宵節》詩云:「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 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
妙趣橫生 元宵燈聯典故
林紫 整理
元宵節是華人的傳統節日,歷來有張燈貼燈聯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也流傳下來不少妙趣橫生的燈聯,其中一些典故,一直是後人津津樂道的佳話。
「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裡小紅樓。」據說是最早的燈聯。北宋時,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今揚州),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這句唐詩詩句作此燈聯,此後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引出佳聯無數。
北宋王安石妙聯為媒的典故最為人津津樂道。據考證,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征對招親。上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一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
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飛虎旗出對「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 藏身。」王安石便以在路上看到的那幅招親聯應對,被取為進士。歸鄉路過那戶人家,得知上聯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為快婿。一副巧合對聯,成就王安石人生兩大喜事。
明成祖朱棣於某年元宵節微服出遊,路遇一秀才,兩人談得很投機。朱棣便出上聯試秀才才情,上聯云:「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那秀才立即對出下聯「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永樂」是明成祖年號,朱棣大喜,重賞了秀才。
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父子二人皆能詩善對。一年元宵,張府張燈掛綵,老宰相出上聯: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舖滿地。「張廷玉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對曰: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堪稱妙對。
同是清代桐城人的方苞,少時因才學出眾,而名滿鄉裡。據說一年元宵節,方苞到店舖買燈籠蠟燭,店主就出一上聯試其才情:紅燈籠,插紅燭, 點,紅光滿地。方苞看到街邊有孩童放銃取樂,隨即吟出下聯:黑鐵銃,裝黑硝,放,黑氣沖天。
元宵猜燈謎也一大習俗,傳說,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帶著文武大臣去看燈會。看到高興時,乾隆皇帝讓大臣們出一謎聯,讓大家同猜。隨同的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彷彿,既非家畜,又非野獸。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冥思苦想,文武大臣怎麼也猜不出來,最後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