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最終消費者不再 全球少助力

【大紀元12月8日報導】(中央社台北8日電)在金融危機引爆的全球衰退前,市場經濟師稱美國為「最終消費者」。當經濟以健全速度成長時,美國人是買主,助長中國大陸等國產品需求,帶動全球經濟持續運轉,但這種模式恐怕不再。

彭博市場雜誌(Bloomberg Markets)將在1月號報導,這種模式恐怕不再。美國經濟復甦對全球成長的支持恐比過去減少。內需和生產帶動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成長的重要性遠甚於10年前。

美國自1999年以來最低的經常帳赤字凸顯這個趨勢,國內發現新原油和天然氣也強化了這個趨勢。探勘和生產加持成長,同時美國進口能源支出也下滑。

低廉的燃料和原物料提振製造業,使得美國較像是新興國家的競爭者,而不是新興國家商品的可靠消費者。

倫敦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新興市場經濟師普拉德漢(Manoj Pradhan)表示,「全球成長慢慢變成較像零和遊戲」;「美國成長不會重返危機前的模式,拉大家一把」。

根據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資深國際經濟師芮斯(Gustavo Reis),美國經濟成長每增加1個百分點,通常帶動其他國家成長0.4個百分點。如今,芮斯預估,美國成長提振其他國家成長0.3個百分點,貢獻全球經濟成長480億美元,而不是640億美元。

根據彭博訪調經濟師預估,美國明年經濟成長料達2.6%,後年經濟成長料達3%,較2013年經濟成長預估1.7%攀升。

倘若美國經濟成長不會帶動全球其他地方的成長,投資人可能青睞美元和已開發國家,甚於新興市場貨幣和資產。

而這正是2013年發生的情況。南非幣兌美元年來計貶18%,巴西幣兌美元也貶值13%。美股標準普爾500指數年來上漲29%,相對追蹤818檔新興市場股票的MSCI明晟新興市場指數(MSCI Emerging Markets Index)是跌幅1.5%。

美國經濟成長好轉,大陸、印度、巴西和其他地方成長則轉疲,扭轉帶動2008年以來全球成長的趨勢。新興市場在雷曼兄弟破產,金融海嘯後的全球衰退中表現優於歐美。如今,新興市場光芒漸失。

印度央行總裁拉加恩(Raghuram Rajan)10月出席華府國際貨幣基金(IMF)年會時表示,「我們擔心嗎?當然擔心!大家都擔心全球風暴」。

一旦美國聯準會量化寬鬆政策退場,全球會發生什麼情況,已在今年夏天彩排過。當時聯準會暗示量化寬鬆可能減碼,隨即引發從巴西到印度等國股匯市全倒。

南韓財政部長玄(日午)錫(Hyun Oh Seok)在IMF年會時接受彭博社訪問時表示,「會有過渡期緊張」。玄(日午)錫呼籲美國聯準會謹慎行動。(譯者:中央社劉淑琴)

相關新聞
IMF警告 美國消費力道難再為全球經濟撐腰
IMF總裁:全球經濟不能再仰賴美消費者
美國復甦 全球不再雨露均霑
鄧氏風險報告:北美獨好 中歐惡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