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家在臺灣-蔣中正總統居所逸事特展(3)
【大紀元2013年12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家在臺灣-蔣中正總統居所逸事」特展,即日起至12月12日止展出,主辦單位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表示,本次展出之總統居所計有士林官邸、陽明山官邸(草山行館)、角板山賓館、慈湖賓館、梨山賓館、福壽農場招待所(福壽山莊及達觀亭)、涵碧樓、西子灣賓館、澂清樓、澎湖第一賓館等,均係蔣中正總統生前經常駐足的居所,其中歷史照片影像內容豐富,數量超過200張,搭配相關文物展出,歡迎民眾踴躍蒞臨展覽會場,欣賞難得一見的精采歷史照片,跟著蔣總統到臺灣各地旅行。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表示,特展概要介紹其沿革特色及相關往事點滴,盼能促進讀者對此一主題有初步認識與興趣。蔣中正總統曾自記「如果革命失敗,臺灣淪亡時,必以身殉國,則不必再另有遺囑矣」,這也是展覽名稱定為「家在臺灣」的由來。蔣中正總統居所係全民共同文化資產,非常樂見各縣市政府積極保存、推廣,吸引國內外觀光客、陸客參觀。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處長吳祖勝表示,蔣中正總統是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是民國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決策者與參與者。近年來透過各種史料史實陸續出現,蔣中正研究成為民國史研究的顯學。蔣總統居所平時為起居休憩之用,同時也是政治中樞,用來接見外賓、召開重要會議;戰時則轉為作戰指揮中心,發揮國安功能。此外,居所的產權皆為國家所有,並非個人資產,且多由地方政府或公營事業負責管理;後期許多賓館,更是主事單位主動建設。
涵碧樓
涵碧樓位於日月潭涵碧半島上,半島突出湖中,海拔780公尺,形勢險要而獨立,是鳥瞰湖景的極佳地點。最早於1901年日人伊藤修建木構別墅一幢,作為私人招待所,命名為「涵碧樓」。1923年為迎接日本皇太子裕仁來臺進行改建,然裕仁並未造訪。1934年以後,日本皇族頻頻來訪,指定涵碧樓為駐蹕所,並擴建為兩層樓建築,涵碧樓遂由富豪人家的度假別墅,一躍而為官方招待所。
1949年12月24日,蔣中正以中國國民黨總裁身分至日月潭寓居涵碧樓並在此跨年。1950年1月2日就地召集黨政要員,舉行日月潭會議,成為稍後國民黨「改造」之發軔。
涵碧樓實際上有旅館、行館之分,飯店屬於民營,為6層樓高的中國宮殿式建築,1998年經民間企業收購,改建為今貌。行館則原係石灰泥土牆木屋,至1966年始興築3層西式洋房,產權歸官方所有,始終未列入總統府財產,1999年「九二一地震」前已告傾頹。兩棟建築毗連,然一民一官,性質有別。
1951年3月,時任總統府第二局局長俞濟時,隨侍總統至涵碧樓,當時侍衛室猶需隨行帶炊具及伙伕,自辦伙食。但因當地辦伙不便,飯店經理王作民乃屢向俞建議,可將府發隨從人員每日伙食費25元,交飯店代辦。不料總統聞悉後,面責俞有向飯店「打秋風」(佔人便宜)之嫌,蔣總統經再三解釋後才釋然,由此可見其潔身自愛、不擾民的一面。
當時中華民國仍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員,訪臺國賓絡繹不絕,總統常邀請國賓到日月潭遊歷,徜徉在秀麗風光與邵族歌舞中;美國副總統安格紐、伊朗國王巴勒維、日本首相岸信介、吉田茂、泰皇普美篷、新加坡李光耀都曾是座上嘉賓。到訪的國賓均住宿涵碧樓,使得涵碧樓意外地見證了這段風起雲湧的外交史。
蔣總統相當注重休閒,大約每半年就到日月潭一趟,在日月潭純粹休憩,很少見客,除非重要貴賓。停留期間,蔣總統會與侍從、秘書聊天說話,蔣夫人陪他散步、坐船,總統特別喜歡乘坐手搖船遊湖、欣賞邵族歌舞,或與家人一起看電影,伴著湖光山色野餐、享受靜謐時光。
西子灣賓館
西子灣賓館建於西元1937年,為和風形式的二層樓建築,曾是日本海軍招待所。1949政府播遷來臺,美麗的西子灣成了重要的海防據點,長堤上築起軍事碉堡,從一兩百公尺的海上一直綿延到岸邊。
1952年海軍總司令部奉令移交總統府第三局接管,將此地區部分房屋加以整修,作為蔣總統在南部居住之所,當年11月4日蔣中正總統於賓館內接見美國退伍軍人協會會長高夫。
此後,蔣總統經常在賓館聽取來自離島前線的軍情簡報,每遇軍國大計,多與夫人南下進駐此館,慎重研究判斷,如1959年2月13日接見美國軍事援華考察團德瑞波,1960年11月20日接見美國軍事顧問團參謀長魏廉生及美軍海空將領等。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回憶道「冬天,蔣公會到高雄西子灣小住幾天」,1962年蔣總統伉儷於西子灣賓館歡度結婚35週年紀念,這幢濱海建築係蔣家人在遷臺初期,每逢年節時共享天倫之樂的居所。
蔣總統十分重視陸軍官校校慶(6月16日),幾乎每年都親臨主持,也就在高雄西子灣行邸小住數日。此外,蔣總統時常會對著風光如畫、碧水瀲灩的西子灣駐足沉思,也經常與家人帶著愛犬在西子灣海灘散步,或是與夫人一起看漁民打漁、觀賞落日,許多老照片也記錄下這些溫馨的時刻。
1960年2月12日,總統跟夫人到西子灣海灘遛狗,在海邊看到擱淺的海豚,眼睛旁邊都是水珠,夫人就說「哎呀!牠會哭啊!趕快把牠放了」,馬上找人來用網子將牠拖到海邊放生了。
蔣夫人宋美齡女士於對日抗戰期間佐輔空軍建軍發展貢獻良多,舉凡外國顧問延聘、飛機採購、前線慰勞等,素有「空軍之母」美譽。蔣中正總統伉儷曾於1965年3月27日於西子灣賓館接見空軍烈士遺族,包括抗戰時壯烈殉職的周志開、高志航兩位飛行員母親,殷切垂詢他們的生活,展現國家領導人對軍旅袍澤眷屬的深切關懷。早期蔣總統到南部視察時,大都住在西子灣賓館,到1967年澄清湖畔居所「澂清樓」落成後,才改住澄清湖。
1979年這裡被改為展示相關文物的紀念館,除二樓之外,一樓展示昔日蔣總統南京的座車,以及當時的廚房和隨從休息室等附屬空間。目前則交由國立中山大學管理,規劃作為藝文展覽場所,稱為「西灣藝廊」。
澂清樓
澄清湖,位於高雄市鳥松區,原名大埤、大埤湖或大貝湖,為高雄市第一大湖,蓄水量約為337萬立方公尺,有臺灣西湖美譽,係臺灣南部著名觀光景點,目前由臺灣自來水公司第七區管理處負責管理及維護工作。澄清湖屬曹公圳灌溉體系,初為調節農田灌溉之用。1963年蔣中正總統題名為「澄清湖」,旨在啟迪國人以澄清天下為己任,寓意深遠。
1956年11月蔣總統在南下巡視水廠時,特地前往現地瞭解,即交由國防部籌建行館,工程費係由臺灣銀行出資,石城建築事務所負責設計,1958年5月1日開工,1962年1月竣工。該樓為一棟3層建築,占地約160坪,建築物面積614平方公尺(約186坪)。行館興建完成後初稱「大貝湖行館」或「大貝湖招待所」,蔣總統命名為「澂清樓」。
蔣總統來臺後每年6月16日都會南下主持陸軍官校校慶。早期都住西子灣行館,直到澂清樓興建完成後,才於1963年南下巡視時,第一次駐進澂清樓,1967年後則都改住此處。當時只要看到阿兵哥到澄清湖水廠架設通信網,就知道總統要駐進澂清樓。
蔣總統來臺之前,每年夏天常與夫人到江西廬山「美廬」避暑度假,聽到附近黃龍寺傳出清澈的鐘聲頗為悅耳,為營造相同情境,便在澄清湖也建造一座鐘樓。鐘樓新建工程由臺灣第一位女建築師修澤蘭女士(亦曾設計臺北中山樓)設計,鐘樓原設計為2層鋼筋混凝土造,當工程蓋到2樓屋頂時,蔣總統親臨現場指示修改增建為3層,顯見其對該工程之關心。
每年國慶和元旦要發表的文告,蔣總統會前往高雄澄清湖或日月潭,在清靜環境下慎重思考文稿內容。他認為日月潭與澄清湖相比,後者更具「大風泱泱之海洋風光」,兩處風光意境截然不同。
此處最為特別的是擁有一處秘密隧道,係地下作戰指揮中心,建於1959年,位在澄清湖內傳習齋後方山坡下方,配合澂清樓而興建,全長約200公尺,寬約2公尺,一旦戰事爆發,可立即作疏散或作戰指揮中心。
澎湖第一賓館
第一賓館原名澎湖貴賓館,原是做為日本高級軍官招待所,1949年5月17日,蔣中正以國民黨總裁身分首度飛抵澎湖,下榻此館,自此成為總統在澎湖的固定居所。1956年,拆除部份日式空間設施,改修建為西式起居空間,增建書房、餐廳和經國先生專屬房間,同時於賓館南側構建一座地下戰時指揮所,並改名為「第一賓館」,成為總統居所。
1958年八二三砲戰,蔣中正總統便以此處做為前進指揮中心,親臨澎湖督戰,執行「閃電」、「鴻運」、「轟雷」計畫。俟金門砲戰結束,蔣總統每至澎湖巡視防務,亦以第一賓館做為居所;嗣後經國先生抵澎巡視,亦多次下榻這裡。賓館附近配置有地下避難坑道。
澎湖第一賓館主建築採和洋折衷設計風格,以日式建築工藝為主,融合西洋建築美學,主體空間包含書房、應接室、起居室、地下坑道、日式玄關、花園步道等,地下坑道尤顯神秘色彩。周遭環境靜謐恬適,在綠蔭扶疏陪襯下,顯得低調而神秘;其和洋折衷式樣所呈現的豐富建築語彙,以及清空明淨的庭園美學,不論就其建築本身或就歷史呈現之價值而言,實意義非凡。
(完)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