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12月29日訊】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是中國兩大世紀水利工程。旅居德國的國土專家王維洛揭秘,比三峽工程更可怕的南水北調工程專家卻集體沉默,是因為三峽工程讓他們學會了自保,為了生存而選擇沉默。
三峽工程遭激烈反對 南水北調則順利建成
據大陸媒體報導,修建三峽時,反對意見非常強烈。三峽建成後是否引發了自然災害也為人們廣泛質疑。奇怪的是南水北調工程幾乎沒有專家反對,順利開工建成。旅居德國的國土專家王維洛曾接受某環境雜誌記者專訪,揭開了南水北調工程專家集體沉默的秘密。
王維洛稱,中國兩個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和南水北調工程是姐妹工程,密不可分,南水北調中線方案的源頭工程,就是三峽的水源工程。
最早五十年代毛澤東在提出這兩項工程時,毛建三峽工程是為了防洪,把洪水在三峽卡住,卡下來的洪水調到北方去,解決中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問題。南水北調的工程後來是江澤民搞的,為了北京要舉辦奧運會,2008年南方的水能夠調到北京供外國運動員喝,急急忙忙批准了南水北調工程。但是當年工程沒有完成。
南水北調工程有三條調水路線,即東線、中線和西線方案。東線設想沿著京杭大運河,從長江的揚州向天津、北京方向調水;中線設想從三峽水庫向北方調水,丹江口水庫作為中間的蓄水;西線設想是從長江的源頭向黃河的源頭調水。
南水北調西線方案要把長江源頭的水位墊高超過黃河後才能把水流過去,設想飄渺。
東線方案因大運河已經存在了,當時江蘇省一直利用大運河向蘇北調水,但水不超過江蘇省界內。要往北調,過了黃河以後有個地勢問題,在山東有個中間高南北低的地方,就有個提高水位再往北方流這麼個問題。後來,人們對東線方案也不感興趣了。而且東線沿江蘇往北走要穿過許多城市,大運河的水很髒又被污染,最後水被調到天津了,但天津不要,所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到了天津後,因為水質不好而擱置。
所以中國搞工程的人比較感興趣的是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中線一起搞,因為這樣他們可以搞大工程,拿到更多的經費。南水北調東線、中線的造價是5000億,是三峽工程的2.5倍。
中線工程批准的這個蓄水位是海拔175米,加高的丹江口水庫水位也是175米,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都是175米,因此三峽水庫的水到不了丹江口水庫,所以目前三峽水庫不能成為長江蓄水的起源,不能成為南水北調工程的起源。如果三峽水庫再提高25米,水就可以流過去了,但重慶的一部份會被淹掉。既然三峽水庫無法做為南水北調的發源地,現在只能從丹江口水庫取水。
南水北調工程整個構思有問題
王維洛表示,北京是中國的一塊風水寶地,是這麼多朝代的京城,不可能沒有水。北京政府毀了永定河、清河、拒馬河,毀了北京所有的河,北京的缺水,確實是人為地破壞,錯誤評估水而導致的。
而且南水北調也不能解決北京缺水的問題,拆東牆補西牆,多地就會缺水。這缺水了不能調過去,而建的那套設施是要運作,要掙錢的,水不給能行嗎?根本就沒有水往北調時怎麼辦?這調水就像人人哄大家騙一樣,因為你依賴的是別人的資源。
回過頭來重新考慮,南水北調工程的整個構思有問題,拆東牆補西牆,還搞不好。南水北調這一刀切下去,把中原大地所有的水流都給切壞了,本身的水流都已經亂掉了。
對中國文化遺產的摧毀
王維洛還談到,實際上,南水北調的最後社會影響,是對中國文化遺產的摧毀,對中國國教聖地的淹沒。宗教都有其聖地,中國的道教也是國教,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道教的聖地就在丹江口水庫底。
而你要跟以色列說把耶路撒冷給巴勒斯坦人,他會甚麼反映?蘇聯斯大林鎮壓得那麼厲害,也沒敢動莫斯科旁邊的東正教聖地謝爾蓋耶夫鎮。
王維洛稱,一個水庫的價值能超過道教的聖地,我不相信。中國很多人到廟裡燒香,求平安發財,當你的道教聖地被淹沒時,你都不知道,你去燒香拜佛,有甚麼用。
專家集體沉默的原因
王維洛說,為甚麼三峽工程上馬時,有那麼多知識份子敢冒著自己身心的代價批評,南水北調就沒有人批評了?不是南水北調對社會和生態的影響不如山峽工程那麼壞,是中國的知識份子聰明了。
看看三峽工程中在最後報告上簽字的那些專家們,最後都成了工程院和科學院的院士,成了對國家有貢獻的特殊專家和院士,得了這個獎那個獎。再看看那九位沒有簽名的專家,他們的水平絕對在簽了字的人之上,但是沒有一個人成為院士。
這些中國知識份子還想進入科學最高殿堂的知識份子,他們在三峽工程的學習過程中,知道了還是不說的好,說了也沒有用。如果他們說了,現在很可能連一個科研的題目、科研經費都拿不到。就像黃萬里一樣,給三峽工程寫了那麼多的論文,他有一分錢的科研經費嗎?
所以三峽工程在中國學術界造成了一個很壞的影響,開了一個很壞的先例,後邊的人知道了,儘管不是像當初那樣被打成右派,可他把你打成另類,沒有科研經費,那你怎麼辦!你想當院士,沒門。所以他們就不說了。
王維洛說,道教聖地被淹沒,本應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可他們卻不說了。當知識份子不能自由地發出聲音時,不能自由表達他們的意見時,國家的災難就開始了。
(責任編輯: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