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富:接連錢荒的危機
【大紀元2013年12月28日訊】大陸久不久便有一次錢荒。今年中的一次,有人說是因銀行表外理財產品集體到期,引起的短期資金緊張。年近歲晚,又鬧錢荒。令人關注是,接連的錢荒,最終會否演變成另一場金融災難。
大陸所謂理財產品市場,也就是高回報的結構性儲蓄,去年底的資產規模已達7.1萬億元人民幣。單單是今年中,就有超過人民幣1.5萬億元的理財產品到期。
中國大陸資金錯配,出於制度性政策傾斜。中央雖然口頭上要求金融業投放更多資金到民間經濟,現實中越來越多資金流向國企和地方政府有關的地產。民企錢荒問題,從來沒有真正紓緩過。聽聞在大陸某地區的工廠,有老闆提出,每個員工可以向公司存入三萬人民幣,年息廿釐。
銀行打開門口做生意,本來價高者得,廠商願意出年息廿釐,這樣的生意沒有理由不做。偏偏銀行就是不可以「利息市場化」;借貸利率有上限,拆出資金的利息,未能反映通脹和各種風險因素,最終只有兩類人可以成功借得到錢:有關係的和有抵押的。
純粹從資訊不對稱的角度看,借錢予有關係的人,理論上可以減低部分風險的成本。當然,從宏觀角度看,這種經濟結構,不利促進社會上流,也肯定不是分配資源的最有效方法。這是政治影響經濟再反饋到政治結構的一個例證。
至於銀行傾向貸款予有抵押品的人,道理上也大致相同。不過,當國債和不動產,漸漸成為銀行體系資產負債表裡,最主要質量,資產價格的上升,也成為了信貸擴張的動力,大大小小的泡沫,都是這樣形成。投機性社會,雖然偶爾會造就幾個白手興家的少年股神,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泡沫的財富轉移,都是刧貧濟富。
抱懷疑的目光,難免會覺得這些高息向員工借錢的廠家,好像有甚麼不軌企圖。可是,據瞭解許多工人,還是心思思想每個月多賺五百。從另一角度看,廠家多了流動資金員工多了收入,一家便宜兩家著。事實上,廠家要定上限三萬,應該是怕員工存款太多,他付不起那麼多利息。
要是過得了這一關,說不定這個案例要寫入未來MBA的教科書,講怎樣與員工分成,激勵士氣。否則,這就是文化研究系討論資本家剝削工人的鐵證。現在這一刻,我們只可以說,各種的限制和扭曲,最終只會令社會上流更難,低下層的境況也更艱難。
從宏觀角度,中國大陸信貸與佔GDP比重,由2008年的123%,暴升至2012年的180%。沒有人知道,資金荒只是冰山一角,還是整體的結構失衡。要是系統性的崩潰,一發不可收拾,以中國大陸現在的社會經濟客觀條件,抵受得了這樣的衝擊嗎?說到底,歷史上任何資金扭曲錯配,總要經歷一段調整期,尤其是樓市泡沫,更加是手尾長。我只可以說,今時今日的大陸,真正相應的調整仍然未發生,沒有人知道,到真正出現逆轉的時候,情況會是怎樣。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