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要:…可是我錯了,當我自己認認真真的翻開歷史去看這場保存了我們民族血脈的戰爭的全部真相,我發現了一個祕密,一個驚天的祕密,這個祕密改變了我的人生。現在,讓我把它告訴你們…你們共匪欠我們中國人的,總有一天會還的。
「攘外必先安內」是蔣介石早在九一八日本全面侵華前就提出來的,當時稍稍有點軍事眼光的人都知道中日必有一戰,所以蔣介石一直希望在中日全面戰爭來臨之前擺平共產黨。當時大軍閥的實力都已經不構成威脅,蔣介石要抓緊這短暫的時機消滅共產黨,前後發動了5次圍剿,前兩次蔣介石主要在對付北方軍閥,派去的都是不肯出力的地方雜牌,所以剿共失敗。第3、第4次剿共因為日本挑起九一八事變和長城抗戰而再度被迫中止。
蔣介石在內憂外患之下頂著在一片謾罵和衝動學生即刻宣戰的要求,始終堅持退讓、妥協、交涉,絕非苟安,換得備戰時間,奠定了抗日勝敗之關鍵的「持久」根基。蔣介石和民國政府為打贏這一場保存民族血脈的戰爭,做了系統的「安內」工作,自『五三』至『七七』9年備戰時間,從事政治、經濟、心理與軍事建設!
西安事變和全面抗戰
這個時候共產黨在做甚麼呢?九一八之後,中共沒有提出任何停止內戰,槍口一致對外號召,仍舊在與政府軍對抗。1933年~1934年,蔣介石發動第5次圍剿,紅軍遭到滅頂之災,被迫開始長征。中共給長征冠上了光榮偉大正確的「北上抗日」名義,實為戰敗流竄,中共就這樣一路爬雪山過草地的逃命到了陝北。蔣介石當然不肯放過毛澤東,派了重兵剿滅共產黨,其中張學良的部隊也被調遣過去。
隨著日本的侵略越來越嚴重,在中共的宣傳煽動下,中國到處爆發學生遊行,全國「立即對日開戰,停止剿共」,「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等呼聲越來越高,國民政府的剿共面臨著強大的國內輿論壓力。馬上就要被一網打盡的共產黨為了保住自己的項上人頭,緊緊抱住抗日的晃子,要求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要和國民黨停戰。
前線作戰的張學良手下士兵都是東北人,此時東北被日軍佔領,自然無心作戰。中共不斷派代表滲透到東北軍中,開始政治攻勢,前線的共軍架起喇叭不斷播放著東北地方歌曲,喚起東北士兵的思鄉之情,思念家鄉且厭惡內戰的東北軍官兵越來越受統戰宣傳的影響,士氣愈發低落。
張學良見仗沒法打了,於是停止了攻擊,甚至贈送巨額銀元讓共軍購買冬季衣物和食品。見張學良私自停戰,蔣介石親自到前線督戰,命令張學良繼續進攻,而被共產黨蠱惑的張學良執意要聯合共產黨抗日,雙方爆發激烈爭吵。最終張學良發動兵變綁架了蔣介石,逼蔣抗日,製造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蔣介石痛斥張學良:「他們(共產黨)要幫窮人講話,讓窮人翻身,你想想,窮人懂甚麼,還不是工具?他們頭腦簡單只會拚命,到頭來還不是共產黨統治的工具?不會有民主的!而我們建立的國家是一個富強的國家,富人為國家服務,國家為窮人服務。」蔣介石最終還是答應停止剿共,開始全民抗戰。張學良釋放蔣介石,並隨蔣介石回南京聽候懲罰,被判處10年監禁。
張學良後來說:「紅軍長征後剩下了1萬多人,蔣公在陝西重兵布下了鐵桶,要剿滅紅軍。結果我抓了蔣公,救了他們。但是他們卻殺了我的四弟張學思,蔣公軟禁了我,但是卻陰差陽錯的保護了我,我能活到90多了。如果當年我留在了大陸,我早就沒命了。 」
以西安事變為轉捩點,國共第一次內戰就此停止。共軍編入國軍序列,從1937年到1940年都由南京政府提供糧餉,可實際上不受南京政府領導。共軍極少參與對日作戰,只是埋頭發展。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軍只剩400萬疲憊之師,其中200萬是挑夫。共軍由3萬發展到130萬正規軍,200萬民兵,地盤由陝北一個根據地發展到19塊根據地,100萬平方公里,控制了一個億的人口。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七七盧溝橋事變,由此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七七事變後,中日未有正面宣戰,但實際已進入全面戰爭狀態。一些親共人士譏笑國民政府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才敢宣戰,認為這是國民政府無能的表現。
日本沒有宣戰的原因有兩個,一、宣戰了以後,中立國將按照戰時禁運規則,停止向日本出售一些重要的原料物資,這對日本的備戰十分不利。二、日本根本不把中國作為主要敵人,戰略目標一直對準蘇聯和美國,日本希望能夠逼迫中國支持自己對蘇美的戰爭。
回頭看中國也是一樣的,軍工極其落後的中國一樣需要向各國購買戰略物資,只要中國不宣戰,日本就不會放棄和談,和談不是目的,利用和談爭取時間才是目的。
在蔣介石發表廬山講話,下定決心全面抗戰的時候,中共也在8月20日至25日,召開洛川會議,確立了中共抗戰的方針。毛澤東命令共軍跨越山西至河北,以支持傅作義的部隊作戰。共軍的各指揮官出發後不久就又接到了無線電,告之說早先命令純粹為宣傳,要他們「每天移動五十里,每行軍3天,休息1天。」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1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為60多億美元,中國是10億美元多,國民生產總值只是相當於日本的1/6。如此一個大國,基本上還停留在中古時代的農業社會。
日本的海軍擁有航空母艦10艘,戰列艦10艘,僅次於美英為世界第3,軍艦總排水量達到190萬噸。中國只有6萬多噸軍艦,多為甲午海戰打剩下的古董軍艦。日軍約有2600多架飛機,中國只有600架,其中還有305架是一戰時期的雙翅膀木頭飛機。
日本現役軍人50萬,另外還有300萬受過嚴格軍事訓練的預備役軍人。中國軍隊當時是200萬,其中央軍約50萬,剩下部隊均為雜牌軍,沒有受過良好的訓練,普遍軍紀敗壞。
全面的戰爭來了,這是一場尚處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孱弱農業國和現代工業強國的戰爭,一支靠拉壯丁組建成的軍隊與訓練有素、被武士道精神洗腦的殺人機器的戰爭。飽經屈辱的中華民族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記住這個國家迎戰時候的名字——中華民國。
寸血河山
14年的抗戰史,大多數中國人只知道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這兩場八路軍和日本侵略者的作戰,平均7年一場。如果從1937年算起,就是4年一場,也就是說,抗日主力軍八路軍憑著這兩場戰役,就徹底打敗了侵略者,挽救了中華民族。
現在讓我們看看 「萬惡的國民黨軍」是怎樣「消極」抗日的。
1931年9月~1937年6月是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前哨戰,中華民國一面積極抗戰,一面剿共安內,發展軍事整備內政,為全面的戰爭做好準備。
1,長城抗戰(1933年1月-1933年5月)
2,熱河抗戰(1933年2月-1933年2月)
3,淞滬抗戰(1932年1月-1932年3月)
4,綏遠抗戰(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防禦階段
1937年7月~1938年10月,短短15個月裏日軍對中華民國進行了最為瘋狂的攻擊。中華民國以空間換時間,節節抵抗。國軍的頑強抗擊,讓華中地區的物資設備成功的轉移到了大西南,使大後方得以穩固。而日軍也再無能力在短時間內連續發動20甚至30萬的兵力進行大規模進攻。日軍因佔領地域過廣,導致兵力分散,因此停止戰略攻勢,力圖鞏固佔領區,陷入了戰爭泥潭,戰場從防禦階段轉入相持階段。
這個期間裏,國民革命軍,也就是所謂的國民黨軍經歷了——
5,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
6,平津作戰(1937年7月)
7,淞滬會戰(1937年8月-1937年11月)
8,南口戰役(1937年9月)
9,平型關戰役(1937年9月)
10,忻口戰役(1937年10月)
11,太原會戰(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12,娘子關戰役(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13,太原保衛戰(1937年11月)
14,南京戰役(1937年12月)
15,徐州會戰(1938年2月-1938年5月)
16,台兒莊戰役(1938年3月-1938年4月)
17,武漢會戰(1938年8月-1938年10月)
第1相持階段
1938年10月~1941年12月是中日戰爭的相持階段。日本的戰略目標從來都不是中國,陸軍主張北上進攻蘇聯,而海軍認為應該南下奪取東南亞,對抗美國。日本進攻中國,是妄圖憑著自身強大的國力將中國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所以一直希望通過以戰爭的形式逼降中國,讓中國對日本俯首貼耳,成為日本兵員和資源的供給基地。
日本所謂「三月亡華」實際上是「3個月內解決中國事變」,即為用強硬手段逼迫中國投降,讓中國成為日本的附屬國,為日本對蘇美的戰爭提供勞力和資源。然而日本在經歷了4年的全面戰爭後,仍然無法逼迫中國投降。在沒有完全解決中國的情況下,戰爭資源又在中國消耗殆盡,日本把目光轉向了東南亞,發起了珍珠港事變。由於美國正式加入戰爭,反法西斯迎來勝利曙光。
相持階段中,國民革命軍經歷了——
18,廣州戰役(1938年10月)
19,南昌會戰(1939年3月-1939年4月)
20,隨棗會戰(1939年5月)
21,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939年10月)
22,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940年2月)
23,崑崙關戰役(1939年12月-1940年1月)
24,棗宜會戰(1940年5月-1940年6月)
25,上高會戰(1941年3月-1941年4月)
26,晉南戰役(1941年5月-1941年6月)
27,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941年10月)
南昌會戰(1939年3月-1939年4月)日本投入了12萬軍隊,隨後日本發動了對蘇聯的諾門檻之戰(1939年5月11日 – 1939年8月27日)僅投入3.5萬人。若不是中國戰場牽制住了大量日軍,日本軍隊完全有能力調動30萬軍隊進攻蘇聯,世界歷史將被改寫。
當戰爭處於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時,日本在華的兵力已達到80萬人,中國巨大的領土面積將這80萬軍隊分得零零散散,根本無法很好的控制佔領區。龐大的戰爭開銷更是讓日本的黃金儲備在1938年底的時候就消耗了2/3以上。
第2相持階段
1941年12月~1945年8月是中日戰爭的反攻階段。這個反攻並非像蘇聯對德國那樣,一鼓作氣從莫斯科城下打到柏林。中國軍隊組建了遠征軍出兵緬甸,給予日軍強烈打擊,粉碎日軍和德軍會師中東的計劃。而在中國本土,日本仍處於有限度的戰略進攻,中國仍舊像相持階段那樣處於守勢。這樣的局面,是由中國的農業國現狀決定的。所以我更願意稱它為第二相持階段。
第2相持階段中,國民革命軍經歷了——
27,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941年10月)
28,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1942年1月)
29,香港保衛戰(1941年12月)
30,滇湎路戰役(1942年3月-1942年9月)
31,鄂西會戰(1943年5 月-1943 年6月)
32,常德會戰(1943年11月-1944年1月)
33,豫湘桂會戰(1944年4月-1944年12月)
34,豫中會戰(1944年4月)
35,長沙會戰(1944年5月)
36,衡陽保衛戰(1944年6月-1944年8月)
37,桂柳會戰(1944年8月)
38,緬北滇西戰役(1943年10月-1945年3月)
39,密支那戰役(1944年5月-1944年8月)
40,強渡怒江戰役(1944年6月-1944年7月)
41,雪峰山會戰(1945年4月-1945年6月)
42,桂柳反攻戰役(1945年4月-1945年8月)
艱難的血戰後,中國人終於迎來了勝利。這個勝利並不完全是靠自己的實力獲得的,美國和蘇聯是打敗日本的決定性力量。中日之戰,中國輸著輸著就贏了,而日本贏著贏著就輸了。所以日本至今都不承認自己是被中國打敗,而是被美國和蘇聯打敗。
是,這個中華民國沒有打出一個漂亮的反擊戰,這個中華民國內憂外患、又貧又弱,這個中華民國節節敗退喪地千里,這個中華民國軍閥四起,民不聊生。但也正是這個日本人認為3個月會投降的中華民國,浴血抗戰了56個3個月,整整14年!是這個頂著清朝沉積下來的羸弱和共產黨暴亂的中華民國,取得了100多年來第一次反帝鬥爭的完全勝利,收回了盧溝橋事變後被日本侵佔的領土,也收回清朝割讓給日本的臺灣、澎湖列島,一雪國恥。是這個在民族、民權,民生道路上奔跑的中華民國,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和蘇、美、英、法共同組建聯合國,成為常任理事國。
美國羅斯福總統的兒子曾經問他的父親:「為甚麼要援助中國?」羅斯福總統跟他兒子說:「如果中國崩潰,幾十個師團的日本兵將從中國戰場抽調出來,毫不費力地武裝起500萬同樣是黃種人的中國人向我們進攻,他們可以佔領東南亞,佔領澳大利亞,再度跟德國人會師,如果那一切發生,將是基督教文明的末日。」
第二次中日戰爭在正面的戰場作戰中,中國屢戰屢敗,但也是屢敗屢戰。這個中國太窮、太苦、太積弱了……但在一次次的失敗中,這個中華民國頑強的不肯倒下。儘管日本獲得了多少戰役的勝利,卻始終無法逼和中國,最終將自身的力量在中國戰場消耗殆盡,以至於不得不火中取栗,招惹美國。
中國真真正正做到了「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中國也決不停止抗戰」,而日本做不到「一億玉碎」。在對抗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打得最早,打得最長,犧牲最多,獲得援助最少,貢獻卻最大。3500萬人犧牲,275萬3254平方公里土地淪喪,970餘座城市歷經戰火(全國城市約1200座),2億5700萬人口淪為亡國奴(全國人口4億5000萬 )。中國以自己的身軀承受了日本最猛烈的攻擊,兩次讓軸心國會師的戰略企圖失敗,中國的焦土戰略和民族精神讓同盟國最終得以戰勝軸心國。(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黃花崗雜誌》第四十五期
更多:西安事变的真相和张学良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