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西醫還沒有普及之前,人們只要發生跌打損傷,例如運動引起的傷害,各類的撞傷、扭傷、骨折、脫臼等,民眾會到國術館接骨、推拿、貼中藥外用膏藥,並服用傷科活血化瘀藥方,病情很快就改善了。
但現在民眾多數是到西醫院或診所就醫,先予冰敷(二十四小時內)、之後用熱敷(四十八小時後),並服用消炎、止痛、肌肉鬆弛劑等藥物。
何謂跌打損傷?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跌打損傷可以分成「外傷」與「內傷」,外傷主要是指外在筋骨皮肉的損傷為主,受傷的型態包括扭傷、骨折、脫臼等;內傷主要是內在臟腑氣血受到損傷,導致臟腑功能運作失常為主,如受傷後所致的胸悶氣鬱咳嗽、失眠等。
中醫治療跌打損傷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治療理念與西醫有著很大的差異。就以受傷先期來說,西醫會運用冰敷讓受傷部位減輕腫脹並止痛,但是恰與傳統中醫的處理方式完全相反。以下筆者提供個人的臨床觀察與理解,供讀者參考:
冰敷,究竟有甚麼不妥?
據筆者臨床觀察,剛受傷瘀腫時,直接先冰敷會造成局部氣血凝滯、肌肉韌帶筋膜寒凝緊繃,此措施雖然可以暫時止血、止痛,但卻會增加病情痊癒的難度。例如導致患處局部的痠痛症狀(即中醫所說的風寒濕痹),綿延不癒。
所以,跌打損傷初期的瘀腫,中醫是用熱敷的概念溫通氣血,使瘀滯得散,腫痛可消。如《醫學見能》提到:「跌打損傷,無論何處腫痛,當散血使消也,宜火煨酒調散。官桂四分、丁香十只、小茴香八分、紅米八分、火酒一杯、調加水少許,火煨熱敷,用布包裹之。」
中醫治跌打損傷的原理
中醫療傷癒痛最佳治療方法是透過手法與藥物並用,內外兼治。
1.治傷之道「重在理筋」
首先,治傷之道「重在理筋」。跌打損傷時最直接、最快的治療方法是運用各種手法,使營衛氣血循行通暢,偏盛或偏衰得以平衡,以達到身體自我快速痊癒為目的。
《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因跌扑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凝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鬱結之腫,其患可癒。」
2.外傷治療「首重氣血」
骨傷疾病,往往是氣滯血瘀同時存在,因外力作用而引起筋肉損傷,絡脈隨之受損,氣血互阻,氣機不利,血腫形成,使氣血的運行流通發生障礙。「不通則痛,通則不痛」,骨傷的瘀腫疼痛是氣血不通的結果,治療的重點應是打開瘀滯的氣血使之暢通,則瘀腫疼痛自消。
明代‧陳文治說:「凡治跌扑迷悶,顛扑損傷,大法固以血之或瘀或失,方虛實而為補瀉……大抵跌扑之病,全委補氣行血。」
中藥骨傷調理 杜絕後遺症
中醫用中藥治療骨折,依損傷部位、體質強弱及骨折的情況,用藥各有不同的巧妙之處。一般而言,骨折的治療分三階段:
第一階段 剛發生骨折時
為防止骨折後流出的血、組織液及脂肪形成血栓,造成中風、心肌梗塞的潛在危害,此時必須用破血的藥物。對於年紀輕的患者,可考慮用地鱉蟲來破血;如果是年紀比較大的,就用丹參、生三七。在骨折初期由於疼痛劇烈,可用乳香、沒藥來消腫止痛。行氣活血化瘀的藥方大約須服用三〜五天。
第二階段 瘀血腫痛減緩時
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欲讓筋骨快速復原,須服用補肝腎的藥物,如:骨碎補、補骨脂、續斷等。中藥在促進骨頭癒合的藥物中,有一個必用的藥物是自然銅。自然銅為天然黃鐵礦,主要含二硫化鐵(FeS2),所以促進骨頭癒合最重要的成份是鐵而不是鈣。
另外,此時可以開始舒筋活絡、接骨續筋,適度的活動身體,可以免除骨折處肌肉韌帶過度緊繃造成肢體活動不利。在中藥部分,可加舒筋活血的藥物來讓筋柔軟,使身體活動靈活。
第三階段 骨折癒合後
身體如果長期受病痛折磨會導致氣血兩虛、抵抗力下降,全身筋骨痿軟,因此,在此階段應加強補養氣血、調補脾胃及肝腎,以固其本。若患者的體質較為虛弱,調補脾胃、氣血的藥物亦須全部貫穿在整個治療過程,以加速身體的復原。
總之,中醫傷科治療從古至今已累積了許多可貴的經驗,其治療手法、方藥都相當有效,不可輕忽之。
吃對食物 骨折好的快
骨折的患者,在骨折第二階段應多補充含鈣、鐵的食物,並以天然食品為佳,不建議服用人工合成的鈣片、鐵劑。
對於鈣質的補充,筆者建議少喝牛奶,以多喝魚湯(魚湯中有膠質、鈣質)及多吃蔬菜為佳,鈣質自然能補充。過多的牛奶會造成動物性蛋白質的過度吸收,反而導致身體的鈣質流失。
民間古方 溫熱鴨蛋消瘀腫
民間常有初期的跌打損傷瘀腫,用煮熟溫熱帶殼的鴨蛋熨摩患處的方法(註:使用後的鴨蛋不可食用),即是中醫傳統治療古法的變法,值得推廣。
此治療方式適於一般性的瘀腫。若是局部紅腫熱痛嚴重,或感染發熱、瘀腫明顯,或瘀血熱毒內蘊致骨癰、骨疽,則須另外用清熱消腫之品內治,或外洗、外敷,上方則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