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崢嶸95年歲月 番禺同鄉會牽鄉情

人氣: 4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12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擁有百多年歷史的紐約華埠,保存著各種不同姓氏、地區、行業人士組成的社團組織,其中歷史近百年的社團組織就有30個。成立於1918年的美東番禺同鄉會前身為「禺山信局」,就是幫海外僑胞向故里鄉親傳遞信件、寄錢、聯絡鄉情,在郵政成立以前,這一兼有郵政與金融功能的民間特殊的業態可謂是昔時華僑移民生存狀態的見證。

美東番禺同鄉會會長張均介紹,番禺縣向來都是廣東主要縣分之一,屬有番山、禺山,因此先僑用「禺山」取名信局,其後情況變易,「信局」二字漸已失去其實際意義,而成為團結鄉親、敦睦梓誼的組織,因此於1987年更名為「紐約美東番禺同鄉會」。

「禺山信局」從創立到何時停業,難以考證,張均說,只知該會有相當長時間使用「禺山信局」的名稱,一則紀念鄉親們遠渡重洋來美謀生之艱苦奮鬥,並保持先賢創立「禺山信局」協助梓里之美意善舉。95年的崢嶸歲月,有關資料已是散佚殆盡,記者日前從張均主席和僑界一些老僑的訪談中,收集到一些有關信局的歷史故事,聊作為歷史剪影。

為鄉親傳遞音信接匯 禺山信局應運而生

張均主席說,昔日唐人街的圈子很小很窄,唐人都住勿街上,彼此見面都很親,個個都扎推做衣館、餐館、雜貨鋪,與外界基本沒有交往。禺山信局的主要功能是幫僑胞匯款、轉達信件,以前很多老華僑都是租一個床位住,沒有自己的地址,鄉親的信都寄到這個信局,再分發出去。

當時飄洋過海到北美洲謀求生路、修築鐵路的華工,大多來自當時處於動亂和貧窮的廣東省四邑,「這些鄉親來自不同的地方,越窮的越早移民。窮,就要出外找食,幫補家計,到美洲開鐵路、勞工,台山人可能比我們番禺人離鄉背井早一些。」張均主席說。

張均解釋,四邑指今天廣東的江門市以下的四個地方,由東向西行分別是新會、台山、開平、恩平四地,四邑一帶自成一角,後來加上鶴山成為五邑,廣東最富有的三邑,指的卻是南(海)、番(禺)、順(德),而其中最富裕的又是番禺。

至於說為何先僑不選同治年間就成立、人多勢眾的紐約台山寧陽會館,或者1900年成立的聯成公所提供信局的服務,而是番禺人呢?張均說,這已無法考究,當其時也,務工者多為目不識丁的農民,苦於沒有文化,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無法與國內聯繫。當時郵政局等未曾出現,禺山的任務首先是幫助他們與國內互通書信;並將辛苦所得妥善匯往國內;禺山信局也就應運而生。

張均又說,其實舊金山和加拿大的番禺團體也都以「禺山」為名,例如1924年成立於溫哥華的禺山總信局。當時似乎各地的番禺人都在幫助傳遞音信接匯,包括運送客死他鄉同胞的遺骸回家鄉埋葬,根據「昌後堂禺山總公所之華沿史」資料顯示,於1858年間先僑創立番禺昌復堂於三潘市,其宗旨主要聯絡鄉親,團結互助,施濟藥物,捐助舟資,托寄金錢回鄉,料理先僑遺骸或運返回鄉安葬等慈善工作。

少小離家勤儉成習 心繫故里

「中國人的勤儉是幾千年歷史的遺留,中國人勤儉持家的家風自盤古開天地(就沒變)。」張均說,唐人街很多老僑昔日出洋,都是少小離家、隻身在海外謀生,留下婦幼體弱父母親人在家鄉,他們勤儉成習,刻苦耐勞,等到有積蓄就要託人把錢捎回家,接濟、贍養親屬。

「大陸寫來的家書,或者兒子寫給父親,兄弟給兄弟,母親給兒子,說需要救濟,番薯也買不起,一家幾口糊口都沒有辦法。這邊寄錢寫回去,肯定是問候式:一切安好,勿掛。就這幾個字。中國文化薰陶過的,中國人傳統(對家族盡孝)的觀念改變不了。」張均說,一個人背井離鄉有什麼病痛或艱苦,往往不願意為鄉中家屬所知,省得老人家擔心,而國內翹首以待的親人,從家信上讀到安慰,也不知道海外華人艱苦奮鬥的實際情況。

「我認識一個70多歲的阿伯,從沒有回唐山(中國),也沒有離開過唐人街,將所有賺到的錢大部分寄回給親戚,單身一直孤獨至死。很多老華僑死了之後這裡沒有親人料理後事,到現在都有,只是越來越少了。」張均說,香港有一班番禺人做慈善的組織叫「昌後堂」,主要任務是幫助把客死他鄉同胞的骨頭運回家鄉埋葬,手續費大概是十裡抽一。

「鄉親一人湊一點錢總共大約100元,兩個月的船,經過香港昌後堂接收,他們再轉運到番禺各個村。100元用不完的,還剩10元,這筆錢每年積存、越積越多,所以現在香港還有這筆基金,由香港政府監控,只能用慈善用途,每年一次做慈善給番禺人。(舊金山)65歲以上的老僑一年一度的敬老餐會和敬老金就是這樣贊助的。」

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

張均說,一直到中國1949年鐵幕封閉後,海外華僑仍通過香港寄錢回去,尤其是大饑荒的年代,親人從大陸不斷寫信來要求接濟,記得1961年香港那些飯堂的飯焦曬乾了都寄回大陸給人吃,但文革以後,有海外關係的都說成是間諜、不敢認,令華僑聞之心寒,「我們有一個會員回到大陸就出不來了,以前同鄉會買樓他有股份,文革時他害怕把樓契都燒了,結果現在口說無憑。」

「世事變遷,現在人心嚮往的是美國夢。」張均說,從老一代移民到他們的後代甚至是新移民,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傳統的告老還鄉,死時魂歸故里的「落葉歸根」轉變到認同美國的「落地生根」,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而走過漫長的歲月,旅居海外的番禺同鄉幾經艱辛,也闖出一片天地,於1965年購得東百老匯61號大樓作為會址,至今人才輩出。前主席楊裕芬曾任中華公所主席為鄉親驕傲,並經過多次改革,會務多元化發展,常年有敬老聯歡、終老服務、助學獎學、扶危賑災、濟困善舉等,會員日益增加,尤其近兩三年每年都有移民新加入,同鄉會日益強盛。

「同鄉會過年有春茗,八月十五中秋,冬至、夏季都有活動和旅遊,每年4月祭祖,專車接送掃墓,如果沒有先人留下這筆遺產(樓業),每月收租獲得活動費用,不可能做到。」

張均說,可是很多大陸新移民自小沒有慈善為懷的那種公民教育,上來就問:加入「你們」會有什麼好處?好像他自己不是番禺人,然而從祖輩的付出看,有先賢艱苦創業與奉獻,才有今天的番禺同鄉會,「所以我對後來者建議:美國總統說過,不要問美國政府給了你什麼福利,要問你自己為美國貢獻了什麼?這句話用在我們同鄉會同樣合適。」

張鈞表示,番禺同鄉會作為中華公所和美東聯成公所的會員,對各項慈善公益不遺餘力,未來將與各僑社繼續攜手合作,為發展華埠社區貢獻力量。

禺山信局古董絲綢繡品

每年新年期間,有113年歷史的美東聯成公所大廳內都會面貌一新,將一幅有近百年歷史的大型刺繡品和很多雕工精美的古董桌椅擺出來,鋪上華麗的金絲手工繡的座件。「這是我們聯成之寶!」聯成公所顧問趙文笙指著牆上的繡品說,聯成公所最值錢的東西,一是會所大樓,另一個就是這幅禺山信局於八、九十年前,聯成公所大樓落成慶典時的贈品,曾經是掛在大廳的中堂畫。

趙文笙說,上面的福祿壽三星及八仙都是一針一線手工繡出來的,栩栩如生,富有立體感。旁邊的對聯上寫著「聯合僑情為國為家興實業,成全商略通中通外振華權」,整幅刺繡做工精巧,針法整齊,線條流暢,構圖活潑,設色明亮。現在的人恐怕達不到這樣的手藝了,深具在海外宣揚中華文化的意義,因此這幾年過年都要拿出來,特別讓海外長大的後代及西方人看一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責任編輯:漢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