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看見臺灣 從心找回信心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3年12月11日訊】(新紀元週刊355期,記者趙芷菱報導)近日「愛臺」之風漸起,這小島上的人漸漸找回自己身為臺灣人的信心,並以實際行動愛臺灣。如以身為臺灣導演為榮的李安、金馬最佳紀錄片《看見臺灣》的導演齊柏林、臺灣原聲學校馬彼得校長等,都努力讓世界看到臺灣。

挾著第50屆金馬獎的光環餘韻,「愛臺」之風隨漾蕩起。誠如華人之光、以身為臺灣導演為榮的李安所言:「臺灣人好、地方好,但政治、媒體不太好!」雖然這話對政治、媒體的評斷有點絕對,但確能體現出李安對臺灣的熱愛與期許;而榮獲金馬最佳紀錄片《看見臺灣》的導演齊柏林,以鳥和雲的高度俯瞰臺灣,忠實記錄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令觀者撼動,也激起臺灣人對大地母親的濃厚情愫。其實像李安與齊柏林,用實際行動守護與展現熱愛臺灣者不在少數,也都和臺灣原聲學校馬彼得校長一樣「努力地企圖讓全世界看見臺灣。」

李安享譽國際 以身為臺灣人為榮

此番回臺,李安除擔任金馬獎評審團主席外,11月25日參加「余光中人文講座」,講座中李安表達對臺灣當前局勢的憂心,「臺灣媒體報導常常顯得好像日子過不下去,很擔心臺灣非常優秀、非常善良的動力會慢慢變質。媒體的報導負面與浮面比較多,世界上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更值得報導,做電影也是一樣,就是充實生活內容。政治上也是有這種傾向,大家都有責任。」

余光中則認為,雖然對臺灣政治的紛亂很憂心,不過如果問到「你要住在菲律賓、馬來西亞或韓國?」大家還是願意住在臺灣。

作家盧立人在〈真愛臺灣的李安〉一文中寫道:如李安者,口雖不言,卻從內心及行動上,表現出真愛臺灣!2007年《色,戒》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時,李安在報名表上,出品國家寫的是TAIWAN(臺灣)。但在報名競逐前,大會將「TAIWAN改成CHlNA-USA(中國-美國)」,在李安表達不滿與不解後,大會趕緊更正官網資料。

李安至今仍持中華民國護照,旅美多年,只有綠卡,雖不少人勸他趕快變成「美國人」,將更利於在美國影壇發展,但他仍秉持自己的信念。李安所締造的成就與旋風,令許多世人難望其項背,他非常謙遜與靦腆,但很自信,中華傳統文化底蘊的特質在其身上展現。

世界全壘打王 王貞治不忘本

另一位愛鄉愛國、在海外揚名立萬、具傳奇性人物的世界全壘打王——王貞治,他是日本職業球壇身價最高的冠軍總教練。過去只要是臺灣棒壇的重要日子,不管是請他回來開球,或是跑聖火,他都不會拒絕。王貞治說:「我現在還是拿中華民國護照,中華民國需要我的時候,我誠心地想來幫忙。」

王貞治於1940年出生在日本,父親是浙江省人,是1920年移居日本的華僑,母親則是日本人。他與妻子和三個女兒都保有中華民國國籍,並持有中華民國護照;不過卻給他們生活帶來許多不便,他的女兒不會講中國話卻使用中華民國護照,旅遊時困擾頗多。每每碰到家人的抱怨時,王貞治總還是那句話:「我們是中國人,不要忘了!」

齊柏林鳥瞰臺灣 傾當孤注一擲

電影《看見臺灣》入圍了今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並榮獲「最佳紀錄片獎」,上映未滿一個月票房已逾億。不少學校、政府機關、社團、公司紛紛組團包場觀賞。宜蘭縣教師黃能謙已包了六、七場,他說:「從高空俯瞰的臺灣實在太美,卻也有點悲哀;土地遭受破壞,只有教育能夠改變這一切,希望下一代『看見臺灣、改變臺灣』。」

齊柏林花了三年時間坐上直升機拍攝電影,忠實記錄下一幕幕撼動人心的景象,讓觀眾用前所未有的視角認識臺灣、了解臺灣。

齊柏林於1990年進入交通部國工局擔任行政工作,因對攝影的喜愛,1991年起開始負責在空中拍攝高速公路的興建過程。之後他開始在公餘租用直升機空拍臺灣的地景超過20年。自1998年,他於《大地地理雜誌》發表空中攝影作品起,都是以拍攝平面影像為主。

直到2009年八八水災後,齊柏林乘著直升機飛入災區,目睹滿目瘡痍情景,體悟到光是平面影像不足以讓人真實感受到臺灣土地正面臨危機;所以他投入近300萬積蓄,並拿房子向銀行抵押貸款,湊足近新臺幣3000萬購置專業空拍設備,成立電影公司;也放棄了再過三年即到手的退休金400萬,只為了讓臺灣人趁早認識這片土地。

馬彼得藉音樂建立信心 讓全世界看見臺灣

《看見臺灣》影片末尾,由原聲音樂學校(馬彼得2008年創辦,是一所免費提供原住民孩子假日合唱團和課輔的原住民音樂學校)的小朋友登上玉山峰頂高歌,然後集體揮舞國旗的畫面。馬彼得說:「影片不可能只有臺灣人在看,因此我想出這一個辦法,要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看見臺灣。」果真,讓第一手捕捉畫面的齊柏林深受震撼與感動:「當滿滿的國旗出現在鏡頭畫面,瞬即讓我熱淚盈眶。」

馬彼得以一位不會彈琴、不識五線譜、師專體育組畢業的校長身分,只憑藉兩架走音鋼琴教出全臺第一的合唱團。馬彼得說,冠軍不是他的目標,「比賽是一時,但規範和觀念的建立是一生的。」「合唱,只不過是實現我幫小孩子改變的一種教育策略。」「學習,關鍵就是信心,只要建立信心,學習就水到渠成。」孩子在練合唱的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去傾聽別人,並且在團體中找到自己最有貢獻的地方,學習到成就團體後有自己。◇

本文轉自第355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想提前看到新紀元更多精彩文章嗎?請訪問新紀元周刊網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