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艾美瑞希(中)和Nen Yu及Lin在臺灣茶葉產地杉林溪。(Camellia Sinensis提供)
說到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茶,很多人都會聯想到中國。確實,中國是茶的故鄉、發源地,但在今天,世界上茶的產地與品種已遠遠超出「中國」這個概念了。
Le Camellia Sinensis,意為「茶樹」,是世界知名茶葉商,在加拿大蒙特利爾除了茶館,還出售250種世界各地出產的茶葉以及各種與茶相關用具、書籍等。這個魁北克品牌在15年間贏得國際讚譽。公司創辦人雨果.艾美瑞希(Hugo Americi)分享了從布拉格經過印度再到中國的「茶葉之旅」。
故事開始於1997年的布拉格,雨果在那裡發現了亞洲式茶館。這令原本想開一間咖啡酒吧的他受到啟發,於是嘗試將茶館引入蒙特利爾。這在當時的蒙特利爾還是新鮮事呢!隔年,蒙特利爾拉丁區一條安靜的小巷裡,Le Camellia Sinensis 在此誕生。
賈思明.德沙奈(Jasmin Desharnais)和弗朗索瓦.馬尚(Francois Marchand)是雨果的雇員,後來成為公司合夥人,幾年後又有英國人凱文.卡索納(Kevin Gascoyne)加入。「他曾經是我們印度茶的供應商,後來他希望加入這項事業,能夠全職投入茶葉領域。這就是我們四個合夥人。」雨果講述到,茶館不斷發展,接著開設商店,後來又在蒙特利爾市的Jean Talon集貿市場和魁北克城開設了第二家和第三家茶館,從2000年起又增加了茶道課程和茶葉沙龍。
神農嘗百草 豪飲成行家
為了推廣及介紹世界著名的茶葉品種,雨果和他的合夥人首先著手打造他們的茶葉王國。像神農氏嘗百草一樣,這位茶館創始人在幾年間一直不斷地學習。
「隨著我們的『豪飲』,也就是大量地喝茶,我們開始入門並在其中發展進步。在茶葉沙龍,在為客人上茶之前,我們會保證沖泡的質量。我大概已經為客人沖泡過10萬、12.5萬次茶了。」雨果解釋說。
尋找最佳茶葉之旅
「從1998至1999年起,我們分析了來自北美的本地供應商的茶葉。隨著品茶越來越多,我們想,應該有更好的茶葉,於是我們去歐洲尋訪。在那裡我們找到了一些品質稍好的不同品種茶葉,也激發了我們直接去亞洲尋找的想法。」
雨果繼續說道:「2003年,我和賈思明一起開始了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尋茶之旅。我們去尋訪茶農,開始時並沒有明確的想法。但是漸漸地,我們發現中國的偏遠地區保持著非常好的傳統文化。我們在那裡可以找到之前從未在市場上見過的茶葉。我們決定把這些帶給我們的顧客。」
於是真正的探索開始了。四位合夥人每年都要來到地球的另一邊,拜訪生產商,和他們建立好關係,以最優的「性價比」挑選最好的茶葉,再帶回給自己的顧客。
「開始時,我們用行李箱帶回來十多種茶,接下來,我們尋找的數量不斷增加。就像尋找葡萄酒一樣,搜尋每片田地、每個特定地區、每種茶樹、每位專業的生產商。就這樣我們走遍了中國的很多省分。另外,我還去了臺灣11次,走遍全寶島,每位茶農和每座山都有自己的特色。」
目前四位合夥人分別有自己擅長的領域:雨果精通臺灣、日本和越南;凱文熟悉印度、尼泊爾和斯里蘭卡;賈思明和弗朗索瓦則負責中國大陸。他們空運過從500克到上百公斤的各種茶葉。「我們在中國大陸、印度、臺灣和日本下了很大功夫,這四處產地的茶葉質量很棒。」除了這幾處以質取勝的產地,斯里蘭卡和東非海岸則是以產量取勝。
為了確保茶葉的品質和新鮮,他們會在茶葉採收後盡快購入。雨果解釋說:「當2012年的茶葉賣完後,我們會保證2013年的新貨到來,確保茶葉新鮮。顧客也許意識不到,但是在市場上出售的茶葉平均都儲藏了兩、三年。所以當我們品嘗到新茶時會記住這個味道。」味道上的小小差別或許不起眼,但正是雨果建立品牌的根本。「我們讓顧客們嘗到了新茶!因此這些人成為回頭客。」
相遇的最好方式 口耳相傳
這四位合夥人會帶著自己的茶具去拜訪生產商。他們每年從3月中旬到5月中下旬出行,尋找他們最感興趣的春茶。他們認識一些生產商已經十多年了。開始的幾年裡,他們背著背包,拿著一張翻譯成普通話的問題清單。而現在,他們會帶著翻譯員出差。
每次差旅都有不同的經歷與見聞,學習到不同的製茶方式。在產地,他們會品嘗最近幾個星期生產的新茶,從中選擇最好的帶回給顧客。
雨果用專業口吻強調:「即使是來自同一座茶園的同一批茶也會有細小的差別,而採收前的一場雨水都會影響茶葉的品質。」
「一般來說,我們要麼進行直接的探訪,也就是說來到一個產茶的地區,看看能有什麼發現。要麼就是通過研究中心或其他地區生產商介紹。總體來說還是在當地靠口耳相傳。」雨果介紹他們如何尋找生產商時說。
在旅行中,相遇的最好方式是「口耳相傳」。其中最難忘的經驗是結識浙江的茶葉生產商何(音)先生。2003年,雨果和合夥人賈思明(Jasmin)來到中國進行一個月的尋訪,期間,他們決定休息兩天。雨果說:「我們來到了一座城市,想在那裡小憩,在前往下一目的地的火車上,總有人向我們提起沿途的一座城市,他們說要尋找茶葉不應該錯過那裡。」於是到站後,他們決定就在這裡下車。一路步行,他們看到了那口耳相傳的茶園,「我們對她簡直是『一見鍾情』!茶園主人何先生,大量生產天然的茶葉。」
雨果和合夥人說,在中國總有一些「驚喜」。「當我們來訪時,人們會叫來媒體,在本地電視臺的攝像機前做一個小型的演說。」有時候是晚上,有時候是我們從飯店出來,「忽然間有個電視臺的採訪團隊出現在那裡,帶著燈光設備。這種情景發生在偏僻的小村鎮上,感覺有點超現實主義!」
茶藝沙龍 年學習人數逾2000
年復一年,四位合夥人在茶葉領域積累了許多寶貴知識。隨著不斷的探訪,他們意識到之前在書本上學到的概念通常是錯誤的。雨果表示:「在最初的旅行中,我們想像綠茶是這樣製作的,可是到現場發現根本不是這樣的。我們發現,每個國家情況都不同,無法歸納成一般經驗,比如製作綠茶就不止一種方法。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製作方法。」
於是,他們不僅通過不同的方法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分享給魁北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的茶葉愛好者,同樣也會定期訪問不同國家的生產商們,廣結善緣,進而推廣茶藝文化。
在第一個茶葉沙龍開張兩年後,他們舉辦了第一期茶藝課程。「開始是我和賈思明一起,在我們小小的茶葉沙龍裡,每周日上午同時接待七、八位客人,為他們講解茶葉的基礎知識、如何泡茶、怎樣保存,以及茶葉對健康的好處。漸漸地,我們從一、二堂課發展到了六堂課。」雨果回憶道。
「我們品茶,也會觀看圖片、影片。」兩年來,茶藝學校總共開設了16門課程,每堂課兩小時。每門主題課程可同時接待10到12名客人,課程包括茶葉知識入門,以及不同地區的茶葉、茶與巧克力、世界名茶等等。
另外還開設針對專業餐館管理人員的集中課程:是壓縮在五次授課時間的16門課程。每年在蒙特利爾和魁北克城參加茶藝學校學習的人數多達2000至2500人。
「我們教人們如何辨別茶葉種類和產地。我們還會講述各生產商特點。人們也會學習如何自己泡茶。這使得茶葉的世界不再神祕,我們可以樂在其中!課程通常會有一點歷史、一點技術知識,和一點關於茶園、植物種類、生產商等的知識,以及我們在旅途中發生的各種軼事趣聞。」
眾口難調 跨國交流品茶文化
每年,雨果.艾美瑞希去拜訪生產商時會在行李裡帶上10種茶葉,為了向他們做主題介紹。「我們會進行區分並談論茶葉。對於一位日本人,他會在品嘗中國和印度茶葉之前查看這些茶葉,一般來說這是他們從來沒嘗過的茶,這樣就會給他們一個印象。同樣也為了和他們分享茶葉的樂趣。」
有時候,也會發生一些奇特的情況,比如去年雨果在越南時,看到人們會在街旁的小攤上飲茶。他想寫一篇關於這種在越南十分流行的小茶攤的文章。「人們在那裡品茶,最後我問道:『我可以請您嘗嘗別地方的茶嗎?』然後我就在街邊很專業的請他們喝茶。我們對他們的反饋很感興趣。他們嘗了印度大吉嶺茶葉,然後說:『嗯?這是啥?不是紅茶啊?』因為大吉嶺茶葉是會有些氧化成分。他們甚至會吐掉說:『不好喝。』眾口難調,但是在這方面做一些交流還是很有趣的。」
--轉自新紀元周刊 本文網址://mag.tvsmo.com/b5/347/12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