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韓婷婷台北27日電)鮮乳到底能不能喝?安不安全?該相信政府還是商周?相信這是這陣子以來所有家長心裡最大的疑慮跟掙扎。
商周委託學者檢驗,指出6成以上市售鮮乳含有多項禁藥殘留,嚇壞一堆家長,但農委會及衛福部的檢驗卻是合格,前衛生署長葉金川批評商周是黑心媒體,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批商周是30分的報告,推論太草率,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也質疑商周不公布檢驗單位的動機。
受害業者台灣比菲多第一個跳出來提告,接著乳品公會、酪農協會也站出來要求商周在7日內道歉,否則將提告求償,統一也不排除提告。轉眼間,這把火反而燒到商周自己,並陷入「危言聳聽」、「刻意操作新聞話題」、「報導太草率」風暴中。
吳家誠指出,報告從方法、過程、儀器到解讀都有很大缺陷、像以氣相層析質譜分析儀,將乳品在攝氏300多度高溫下氣化操作,本身就可能產生化學反應,造成誤判。他認為這是份30到40分的報告。
但商周為以「未檢出不等於零檢出」、「盼找出更前瞻全面的檢測方式標準」回應。商周指稱,媒體的功能是守望、告知、預警,扮演吹哨者的角色。基於民眾長期對市售鮮乳的疑慮,商周對乳品進行抽樣調查,並將檢驗結果告知社會大眾。
針對外界的質疑,受商周委託檢測的銘傳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陳良宇回應表示,藥品到代謝物還有一段過程,有代謝物就一定有這樣的東西,一定有廠商生產這樣的東西,這些東西是否無害應該是政府的工作,他只是檢驗的人,剩下的要靠政府才行。
站在媒體的角度,商周立意良好,但追就該篇報導,外界最大疑慮在於檢驗相關資料的可信度,從受託人陳良宇到檢測單位、實驗室及商周指稱的報告,外界存在諸多質疑。
首先是,商周委託陳良宇檢測市售8種鮮乳及調味乳,但問題是,銘傳並沒有相關檢測設備,有媒體報導指出陳良宇坦承,研究不是他做的,且根本不是什麼實驗室。而商周也指出,曾向其他8家單位尋求複檢,但均被拒絕,針對如此重大指控,商周竟然沒有進行再次確認的動作。
比菲多發言人廖銘正即爆料指出,商周在20日發刊的前一天(19日)上午11點發送電子信件指稱手上有某大學教授報告顯示產品有禁藥殘留,要求在下午4點前回覆,公司在第一時間即尋求SGS及台美進行檢測,但台灣二大主要檢測機構均回覆檢測項目太冷門沒辦法驗。
廖銘正表示,經公司內部專業人員判讀,並諮詢法律顧問後,認定商周提供的數據並不嚴謹、不具體也不專業,除了發聲明要求等更完整檢驗項目及結果揭示後再作處理,也懇請勿貿然刊出。不料,商周以「如果這期不報,別家媒體也會搶報,7點就要印刷已經來不及」回覆,還是在20日出刊。
廖銘正感慨,「事實的真相」竟抵不過媒體的競爭。
如果掀起風波的商周都無法將最關鍵的「檢驗單位」及「檢驗者 」交代清楚,並出面進一步說明,如何取信於民眾?
不過,消費者最想知道的是「到底台灣的鮮奶能不能喝?」就如商周的回應「我們需要至少80分的牛奶」,政府應從「塑化劑」、「銅葉綠素」的事件得到教訓,檢驗標準必需「與時俱進」,有義務用最高的標準,積極建立牛奶相關檢測項目的標準品,讓民眾安心,而不是用長久以來的舊標準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