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是一大類病毒的總稱,可以大致分為七十多型。因為這些病毒都是可經由腸道引起感染,所以在醫學上統稱為腸病毒。雖名為腸病毒,但是人類感染後卻很少出現腸道症狀。
常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有手足口病、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流行性結膜炎、心肌炎、肢体麻痹症侯群等。不同類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種類也往往不同,但有一些類型的病毒也會引起相同的症狀,如手口足病,由於幾種不同類型的腸病毒都可以導致手足口病,所以手足口病可能在同一人身上發作幾次。
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感染腸病毒,但是小兒因為抵抗能力差,感染腸病毒以後的症狀往往比成年人要嚴重得多。據報導,在有些地區5歲以下幼童腸病毒重症死亡率達25%。而且由於大部分人在感染腸病毒以後無症狀,所以小兒容易被攜帶病毒的家長及其他人傳染。
孕婦若在懷孕期間感染腸病毒,對於孕婦本身的影響不大,但是對於胎兒可能會造成垂直感染的問題,嚴重時可導致胎兒畸形或死亡。
傳播途徑
人類是腸病毒的唯一傳染來源,主要經由消化道或呼吸道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2~3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腸病毒70型可由眼淚排出。衛生不良地區,不潔的飲水和食物也可造成大流行。
潛伏期
腸病毒潛伏期為2到10天,平均約3到5天。
感染的臨床症狀
感染腸病毒後可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起初往往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如:發燒、喉嚨痛、頭痛等,進而可出現嘔吐、腹瀉等。隨著病情的加重,有的人亦可在手、口、足等處產生水泡,或在顏面、頸項、胸前甚至全身產生密密麻麻的細小紅疹。還有人會發流行性肌肋痛,表現為胸部突然發生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不等。如果出現有「昏睡」、「抽筋」、「嘔吐」、四肢無力等症狀要高度重視,因為有可能出現無菌性腦炎、肺炎、心肌炎、心包膜炎及肢体麻痹症侯群等併發症。
嬰幼兒病情變化快 家長須重視
嬰幼兒抵抗力差,病情變化快。如果小孩子的活動力差、精神狀況不好,就要引起重視,這些有可能是腸病毒感染的先驅症狀。如果當孩子出現發燒、皮膚出疹或口腔咽部起泡的情況要及時就醫,尤其是當小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嘔吐、抽筋就很危險。
嬰兒若出現發燒、厭奶以及流口水增加的情況,常被誤認為是長牙,應檢查寶寶的咽峽部,若有小水泡或潰瘍,可能是腸病毒引起的咽峽炎,要及時治療。
流行型難預測 西醫採支援療法
由於腸病毒種類太多,輪翻流行,流行類型也很難預測,所以開發疫苗也不經濟,注射疫苗則缺乏針對性,所以西醫的預防措施很難見效。此外西醫對於腸病毒感染目前也沒有消滅病毒的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援療法(如退燒、止咳等),主要是對症治療,減少合併症,預防後遺症。而且由於西藥的亂用,尤其是退燒藥的亂用,使腸病毒成為了當今人類的殺手,令很多人談腸病毒而色變。
中醫調動人體內在機制 清除入侵病毒
中醫雖然沒有腸病毒這個名稱,但是有辯證論治這個法寶。通過對腸病毒的辯證分析,發現腸病毒最初引起的症狀屬於中醫的「時疫」和「温病」範疇,是感受了外來的風溫邪氣而發病,可用清凉解表,疏散風熱的方法進行治療,選用治療普通風熱感冒的「銀翹散」加减就可以治癒。
中醫認為,在感染腸病毒的早期,當病邪剛剛侵犯身體的肺衛皮毛的時候,我們身體的自我防衛機制就會出現發熱、咽痛等症狀,這是身體對抗病邪的表現。如果自身身體強壯或者及時用藥,就可以很快將病邪驅除體外,疾病就痊癒了。如果身體虛弱又沒有及時用藥,病邪就會從身體表面的「衛氣」層深入到身體的「營血」層,汙染血液,侵犯毛細血管,導致全身發疹。身體濕氣很重的人,在這個階段會出現手足口水泡。
在發疹期仍然可以用銀翹散加減化裁進行治療。如果出現稀便,可加茯苓、山藥;大便乾燥加瓜蔞仁、大黄;小便黃加燈心草;口渴加石斛、天花粉;腹脹及食慾不佳加厚朴、焦三仙、佩蘭。如果誤用退燒藥出現發熱已退,但是紅疹和水泡猶在,可用「葛根芩連湯」加減化裁治療。
現代研究亦證實金銀花、連翹、桔梗、大青葉、板藍根、射干等多種中藥,不僅對病毒本身有明顯抑制作用,還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也就是調動自身內在機制共同抗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