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導演陳黎明談《天之恩賜》創作體會

【大紀元2013年11月18日訊】「蒙古人沒有人不知道哈扎布。哈扎布的歌,特別反映了蒙古草原自然的狀態,我當然不是單指它的風貌,而是指游牧生活的本質。」因為哈扎布是蒙古人喜愛的長調歌王,他的一生都是在用長調來講述著遊牧生活的本質,描述蒙古草原的自然狀態和風貌。

蒙古族女導演陳黎明執導的首部電影就選擇了講述這位蒙古長調歌王哈扎布的傳奇一生,取名為《天之恩賜》,並於今年11月獲得了第八屆巴黎中國電影節的最佳攝影獎。

《天之恩賜》的緣起

導演陳黎明(左)和攝影師白龍(右)獲頒巴黎中國電影節最佳攝影獎。(達格妮提供)

早在2000年時,陳黎明導演曾隨攝製組在錫林郭勒草原拜謁過這位蒙古長調歌王——哈扎布。陳導回憶說:「那次的拜訪,我被歌王傳奇般的經歷所感動,也被他的生命力所震撼,特別是看到他當時的生活狀況是如此的貧困和寂寞,讓人十分感慨」。

2005年,84歲高齡的歌王與世長辭。那時,陳導正準備從拍電視轉向拍電影。因為對這位長調歌王的記憶揮之不去,於是決定編寫講述歌王的劇本。2012年間,在與劇組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陳導如願地把歌王的故事搬上了電影大屏幕。

在影視界普遍追求電影票房的今天,拍攝一部非商業化蒙古人的傳記電影,要想找到投資商絕非易事。陳導說,也許是因為自己特別想拍這部電影,感動了上蒼。一位朋友伸出了援手,於是錢的問題迎刃而解了。

談到電影為何取名為《天之恩賜》,陳導說歌王即將出生時,當地的喇嘛就曾預言:在那個貧苦的蒙古族牧民的家庭將要出生的小生命,會是個不平凡的人,同時給了他一個名字哈扎布,意為天之恩賜。

藝術創作尊重歷史

《天之恩賜》把歌王哈扎布歷經滄桑的一生真實的描述出來,其中也蘊含著對歷史和已逝歲月的反思與追憶。陳導回憶了哈扎布在文革期間在牢獄中飽受肉體和精神上折磨的一個真實的片斷:「電影中反映了這個鏡頭:在監獄中紅衛兵知道他愛喝啤酒,就把尿尿在了啤酒瓶子裡,強制不停地給他灌,最後以至於他十年後出來的時候,完全失聲,不可以再唱歌了。」

在飽受10年牢獄之苦和羞辱的過程中,哈扎布幾乎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勇氣,曾打算自殺,可是一張沒有署名的小紙條救了他,紙條上寫著:「這樣的日子很快就會結束了,你一定要忍一忍,因為你是人民歌唱家,我們都需要你。」

他手裡攥著這個紙條,頑強地度過了那段折磨人性的日子。

對待電影有如信仰般神聖與虔誠

陳黎明說:「我們對待電影有如信仰自己的宗教那樣:崇尚與真誠。如果沒有這種崇尚,無論你多麼有錢,講出多少離奇的故事都不會有用。我們每個人都曾經生活過,有過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誰又能騙得了誰呢?」

「電影為甚麼會讓你感動?因為那是你渴望的一個世界,是你崇尚的一個狀態。如果電影都騙人,人們幹嘛要看電影?你幹嘛還要費了你的生命去拍電影呢?所以我不能騙人。無論好與不好,無論命運怎樣,我們都不能騙人。我們一定要內心堅定,要堅強,要對電影本身持有最最高尚的尊重,你才能做好。」

正是這份執著,講述歌王哈扎布傳奇人生、貫穿著文革歷史和宗教氣息的電影《天之恩賜》,得到了聯合國第五屆亞太電影大獎主席發來賀信的肯定,信中表示:這是一部無企圖的電影,在中國少之又少,而導演的情感非常真摯,內心也很乾淨。同時該片最近也獲得了第八屆巴黎中國電影節最佳攝影獎。

蒙古長調歌王與長調

哈扎布1924年出生,是第一位將蒙古族長調牧歌搬上國際音樂舞台的音樂家,歷經童年王爺的恩寵,青年命運的多舛,中年藝術的輝煌和老年生活的孤獨,他的人生可謂長調的一生。

陳導說: 「你知道他的歌為甚麼好嗎?就是他完全聽從他自己內心對這個世界的感受。我覺的如果有一天你像他那樣生活,像他那樣去感知世界、感知命運,就是天地、自然賜予我們,作為一個人或者作為一個蒙古族人,你的音樂就從心底裡出來了。」

在創作電影《天之恩賜》的過程中,陳導驚奇的發現自己骨子裡流淌的都是蒙古長調的印記:「我從小和內蒙古人一樣,是聽著長調長大的,但那時我並不喜歡聽長調,我特別喜歡聽交響樂。隨著年齡增長及閱歷的豐富,隨著離家鄉越來越遠以及對世界的更多瞭解,突然間有一天我發現:我的思想感情、思維方式,以至於我個人的所有作品,都是受了長調的影響,並且有它深深的印記。」

蒙古長調民歌千百年來,歷代相傳,可以說哪裏有草原,哪裏就有長調;哪裏有牧人,哪裏就有長調。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人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美學的感悟,也啟迪著所有聆聽它的人們。@*

(責任編輯: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