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11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文龍新聞綜述)韓國習慣於將散居世界各地的朝鮮族統稱為「同胞」,而對中國朝鮮族來說,「同胞」一詞讓他們感受到太多的酸楚,因為是同胞,韓國政府不斷放寬對他們的入境簽證和就業政策,讓他們有了到韓國打工賺錢的機會。可是他們與美國、日本等地的同胞相比,卻享受不到「在外同胞」政策的更多優惠。
日前在首爾市廳廣場舉行的朝鮮族同胞萬人集會上,現場氣氛再次見證了朝鮮族那種特有的民族感情,也就是韓國社會所稱的「天下同胞是一家」。可是中國同胞要想自由往來韓國這個「家」,不知還要等多久。
一樣的「同胞」不一樣的待遇
10月27日,1萬餘名朝鮮族同胞在首爾市廳廣場舉行大規模集會,參與集會的大多數是中國同胞。他們要求韓國政府落實《在外同胞法》修訂案,要求韓國政府給予他們自由往來、自由滯留、自由就業等方面的權力。
類似這樣的集會已經舉行過多次,但是如此大規模的集會並不多見。集會者表示,「天下同胞是一家」,應該一視同仁,可是韓國政府只對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朝鮮族同胞無條件給予「在外同胞」簽證(F4),中國、俄羅斯的同胞卻不能享受同樣的政策,這是不公道的。
持「在外同胞」簽證(F4)可以自由往來韓國。韓國國會於2004年通過《在外同胞法》修訂案,承認1948年前前往中國、日本和前蘇聯等地區定居的僑民屬於同胞,但是,針對數百萬名中國同胞沒有落實該項修訂案。
「韓國就是我的家」
來自吉林省的李先生1997年來到韓國,他一直不忘剛到韓國時的那份心境:「在仁川機場一下飛機,我的眼淚嘩嘩就流下來了,心裏想著可算是找到家了。也不知怎麼回事,在中國的時候心裏就是不安穩,老是想著要來韓國。」
在韓國十六年期間,他一直沒有再回中國。儘管在這期間韓國政府給出多次優惠政策,鼓勵朝鮮族同胞回國後重新辦理來韓簽證,但是李先生就算在韓國非法滯留也不想再回中國。他認為在韓國生活是天經地義的,「韓國就是我的家,我為甚麼要回中國?」
隨著韓國政府對朝鮮族入境及就業政策的不斷放寬,李先生終於獲得了合法滯留的身份,他在韓國學會了室內裝修的技術,四處承包裝修工程,工作、生活自由自在,還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轎車。
目前生活在韓國的中國朝鮮族同胞中,像李先生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來到韓國,就再也不想回去了。特別是隨著韓國政府對朝鮮族入籍政策的不斷放寬,越來越多的朝鮮族同胞選擇入籍韓國,他們表示願意留在韓國。
難忘白山黑水 中國故土難離
除了上述情況之外,也有不少中國同胞把韓國當成他們打工掙錢的地方,而不是他們的家園。他們認為中國才是自己的家,因為那裏的白山黑水養育了他們。
為了擺脫中國就業難、工資低的困境,他們在韓國從事著髒、累、險的工作。有許多同胞表示,到韓國打工只是為了掙錢,掙足了錢後,仍然願意回中國生活。因為大部份親人、朋友、家產還在中國。
還有一些上了年紀的朝鮮族同胞雖然恢復了韓國國籍,但是這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多的慰籍,反而由於在中國生活時間久了,入籍韓國後由於生活習性不同、加上文化差異,使他們眼前一片茫然。他們覺得韓國這個「葉落歸根」的地方,已經不像他們想像中的故國。
為了不給晚年的生活帶來困擾,甚至有的已經入籍韓國的朝鮮族老人在韓國生活一段時間後,再度返回中國居住,因為他們在那裏畢竟已經生活了大半輩子。
韓國經濟發展 朝鮮族功不可沒
從客觀上來講,中國朝鮮族同胞為韓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也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中小企業解決了用工難的問題。在韓國不少中小企業,工作能力強而且與老闆相處融洽的朝鮮族同胞,由於深得老闆信任,早已經成了「二當家」,成了韓國老闆的好幫手。在建築行業,不少朝鮮族工人已經成了各個工種的骨幹甚至是「包工頭」。
韓國企業老闆也願意聘用朝鮮族同胞,因為相互之間沒有語言的障礙,特別是與同行業的韓國人相比,大部份朝鮮族同胞工作能力強、工作效率高,而且為他們付出的工資報酬相對較低。
中國同胞普遍持有一種同樣的看法,他們認為如果沒有朝鮮族在韓國打工,韓國的不少飯店、建築業等3D(髒、累、險)行業就很難運營,甚至可能倒閉。
歷史的傷痛
近年來,韓國政府對中國朝鮮族同胞的入境及就業政策不斷放寬,但是在「在外同胞」簽證(F4)方面,卻對中國和俄羅斯的同胞表現得格外謹慎。究其原因,除了雙方國家經濟實力的懸殊之外,韓國政府似乎還有著更深層的安全方面的顧慮。
韓國人民不會忘記,三年的「朝鮮戰爭」給大韓民族留下了至今難以癒合的歷史傷痛,南北韓依然緊張對峙。而當年如果沒有中共與俄共聯手支持北韓,金日成恐怕沒有膽量發動那場戰爭。如果沒有中共「抗美援朝」,當時的韓半島就有統一的可能。
目前韓國仍然面臨著中共的滲透和赤化,再加上歷史的傷痛讓絕大部份韓國人對中共和北韓獨裁政權沒有好感。另一方面,一些中國同胞來到韓國後製造的血腥暴力事件,不但給中國同胞的整體形象造成惡劣影響,也給韓國的社會治安帶來了很大壓力。在這種背景下,韓國政府為了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安全,究竟何時能為中國同胞的「自由往來」打開綠燈,以及如何面對因此帶來的大規模移民潮,有待進一步觀察。
(責任編輯: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