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組圖:雙十國慶 緬懷國父偉大人格及革命行誼

人氣: 106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3年10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中華民國102歲生日10月10日前夕, 僑務委員會為緬懷國父孫中山先生偉大人格及革命行誼 推出「國父紀念特展」,僑委會歡迎民眾及返國慶祝雙十國慶的僑胞踴躍前往參觀。

由僑委會聯合國立國父紀念館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傳播委員會共同舉辦國父紀念特展,即日起在中央聯合辦公大樓南棟一樓大廳展出,以孫中山先生與海外僑胞參與革命志業為主題,蒐集相關照片(圖片)、墨寶、歷史檔案及文物等陳列展品。(鍾元/大紀元)

僑委會聯合國立國父紀念館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傳播委員會共同舉辦國父紀念特展,以孫中山先生與海外僑胞參與革命志業為主題,蒐集相關照片(圖片)、墨寶、歷史檔案及文物等陳列展品,藉以緬懷國父之偉大人格及革命行誼。

中華民國開國之日,《民立報》首頁所刊之中華民國開國大總統玉照。(鍾元翻攝/大紀元)。(鍾元翻攝/大紀元)

國父孫中山先生胞兄孫德彰在壇香山之住宅,興中會在此成立,為革命策源地。(鍾元翻攝/大紀元)

1904年在壇香山所印製之革命軍需債券,俟革命成功之日,十倍償還本息。(鍾元翻攝/大紀元)

中華民國金幣券─國父於1911年到美國籌募大舉發難經費時,以「中華革命軍籌餉局」名義所發行。(鍾元翻攝/大紀元)

西元19世紀末,清朝積弱不振,內憂外患頻仍,百姓苦不堪言。國父孫中山先生深感改革無望,為拯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遂於1894年在檀香山創立中國近代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就此展開長革命的旅程,奔走於世界各地倡導革命起義,終於在1911年推翻滿清,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1910年國父在底特律成立同盟會分會
。(鍾元翻攝/大紀元)。(鍾元翻攝/大紀元)

國民救濟局開幕典禮合影─由洪門致公堂與同盟會於美國舊金山共組之「洪門籌餉局」,對外稱國民救濟局。(鍾元翻攝/大紀元)

1909年國父主持紐約同盟會分會成立大會。(鍾元翻攝/大紀元)

國父孫中山先生與加拿大卡加技利埠僑胞合影─1911年國父為勸募革命軍費,前往加拿大卡加技利埠,得華僑響應踴躍捐輸。(鍾元翻攝/大紀元)

國父曾說:「華僑為革命之母」。「國父紀念特展」讓觀眾隨著國父為革命奔走的腳步,來找尋「為什麼華僑為革命之母?」的答案。

1911年國父在加拿大溫哥華士丹利公園與同盟會同志及洪門致公堂職員合影
。(鍾元翻攝/大紀元)

國父在英國接受記者訪問,所發表的一篇回憶錄
。(鍾元翻攝/大紀元)

國父在法國巴黎組織革命團體後與同志合影。(鍾元翻攝/大紀元)

1908年國父赴比利時組織革命團體時,與當地學生合影。(鍾元翻攝/大紀元)

革命志業在歐美

美國檀香山宜茂島是國父孫中山領導革命的策源地,興中會即在此成立,在國父的革命歲月裡,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及比利時等地,都可以見到旅居歐美各國僑民齊心救國的義舉,以及國父席不暇暖的身影。

國父策動第二次惠州起義之遺址─臺北新起町(今長沙街),此為1974年所攝,指揮所位在白線內。(鍾元翻攝/大紀元)

[[14]]
同盟會會員羅福星於民國成立後,奉國父孫中山先生之命,來臺組織革命支部於苗栗,籌謀抗日,失敗被捕,從容就義,並株連40餘人,史稱「苗栗事件」。(鍾元翻攝/大紀元)

1987年陳少白由基隆登岸搭火車到臺北大稻埕,圖為當時的大稻埕火車站(即火車票房)。(鍾元翻攝/大紀元)

1900年3月28日,國父孫中山先生化名吳仲,從神戶搭乘臺南丸來臺。日人清藤平七郎、橫山孫一郎等隨行,圖為一等艙名單。(鍾元翻攝/大紀元)

林祖密是第一位歸化中華民國國籍的臺籍志士,曾追隨國父孫中山先生革命護法,擔任閩南軍司令。(鍾元翻攝/大紀元)
[20]]
1930年蔡元培為《臺灣民報》題字,暗示了革命組織的方法與奮鬥的方向。(鍾元翻攝/大紀元)

同盟會會員王兆培,於1910年來臺就讀臺灣總督府醫學院,並在校園內建立革命組織,吸收會員。醫院現址為臺灣大學醫學院二號館。(鍾元翻攝/大紀元)

革命志業在臺灣

西元1897年陳少白奉國父孫中山先生之命,自日本渡海來臺灣,發展革命組織,獲得臺灣人民大力支持,紛起響應,臺北良德洋行老闆吳文秀、臺中霧峰林家林祖密、同盟會羅福興以及許多無名英雄,皆為推翻清朝,建立中華民國,慷慨捐輸,犧牲奉獻。

1905年6月28日於東京成立同盟會,時宣誓入會者三百餘人,國父由眾人推舉為總理。(鍾元翻攝/大紀元)

國父於第一次起義失敗後,偕陳少白等人流亡日本,三人剪去髮辮,改穿西服,以示革命決心。(鍾元翻攝/大紀元)

1905年國父赴安南籌款,行前在日本印製之債券─券額千元,實收250元,以中華民務興利公司名義發行。(鍾元翻攝/大紀元)

國父與菲律賓革命志士獨立軍代表彭西合影,雙方互結同盟,協助彼此之革命事業。(鍾元翻攝/大紀元)

萃武精蘆為革命之南越根據地─1902年國父首次到達西貢,與多位熱血華僑共同籌組革命組織。(鍾元翻攝/大紀元)

安南中西學堂師生合影─1905年國父由日本前往安南,曾在河內指導廣東華僑成立中西學堂。(鍾元翻攝/大紀元)

庇能會議圖─為在廣州進行第十次大規模起義籌集一筆鉅款,國父與黃興、胡漢民、孫德彰等人在馬來西亞庇能召開會議。(鍾元翻攝/大紀元)

革命志業在東亞

東亞是國父領導革命的重要根據地,同盟會即是在日本東京成立,隨後陸續在新馬及緬甸等地成立分會,並在南洋各地興辦報紙宣傳革命。因此,東亞各地的華僑,可謂國父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堅強後盾。

國父墨寶典藏。(鍾元翻攝/大紀元)

國父墨寶典藏。(鍾元翻攝/大紀元)

國父墨寶典藏。(鍾元翻攝/大紀元)

國父墨寶典藏

《左傳》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國父一生憂國憂民,為生民立命,是立德;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是立功;至於立言,國父除了教誨我們要「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之外,還留給我們「奮鬥」、「博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等至理名言。

(責任編輯:孫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