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農具的人都是良民 拿兵器的人才是盜賊
漢宣帝時,渤海附近的州郡,年成歉收,盜賊蜂起,當地太守不能制止。
宣帝要物色能制止盜賊的人選,丞相、御史,都推薦講「龔遂,可以委用。」宣帝便派龔遂做渤海郡太守。當時,龔遂已經七十歲了。宣帝召見他時,看到他身材短小,容貌平常,和自己聽到的情況不相符合,心中很輕視他。問他用甚麼策略,去制止盜賊?
龔遂回答說:「海濱遼遠,沒有沐浴朝聖的教化。那裏的百姓飢寒交迫,而官吏們又不知道撫恤,所以才使得陛下的赤子們(指百姓)盜竊陛下的兵器,戲弄於池塘之畔(指海濱之地)。現在皇上是讓我戰勝他們呢?還是安撫他們呢?」宣帝變色說道:「選用賢臣良吏,本來就是想安撫百姓的呀。」遂龔答道:「臣聽說:治理作亂的百姓,猶如治理亂繩一樣,不可著急。臣希望丞相、御史,暫時不要選用賢良,來約束臣下,讓臣到任後,處理一切事務,能有靈活機動的權力。」
宣帝答應了龔遂的要求。派遣使者到渤海地界發佈公告。郡中聽說新太守赴任,便出兵迎接。龔遂把兵士們,都打發了回去。並傳書到郡屬各縣,罷免那些捕剿盜賊的官吏。聲明:「拿農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許拿問;拿兵器的人,才是盜賊。」以前聚眾作亂的百姓,聽到龔遂的教令,便自動立即解散,丟下兵器,拿起了他們原先的農具。
倪文毅和郭緒
明孝宗年間,雲南孟密宣撫司的思揲(人名)和外司爭地,不服教化。雲南巡撫表奏朝廷,請求出兵征剿。
司馬公(馬文升)上書說;「現在朝廷內外,財力物力困乏,災異屢屢出現,靠甚麼用兵呢?最好派遣朝廷官員,前去撫諭他,先不要出兵。」
倪文毅公(倪岳),當時的禮部尚書)說:「用兵征剿,本不足以顯示朝廷的力量。如司馬公所說,現在國家又無力征剿,一旦出兵,豈不是讓天下人都看到了朝廷的虛弱?並且使思揲知道了這個情況,而輕視我們嗎?派遣朝廷中官員,前去撫諭固然好,要是撫諭他,他還是不聽,那就沒辦法了。不如先派藩鎮中有威望的大臣,前去撫諭,思揲當會自動服從。如果他不服從,再商量出兵征剿也不晚。」朝廷於是就寫了文書,派雲南府參議郭緒,與按察副使曹玉二人,前往撫諭。
走了十幾天,到達金齒這個地方,參將盧和統領軍隊,離思察所盤踞的地方,只有二裡多地,幾次派人帶著檄文,前去撫諭思揲,都被他拘留了。盧軍回到崖這個地方,遇到郭緒,盧和把情況告訴了郭緒,並且告誡他不要前去。
郭緒說:「我受國家大恩!報答正在今日,要照您的話辦,還怎麼保持為臣子的大節呢?蘇武入匈奴十九年,還得以活著回到漢朝;況且這件事也不能和匈奴相比,萬一回不來,也是我職分內的事。」有人對郭緒說:「蘇武入匈奴時,頭髮還黑著,回來時頭髮已經白了。您現在頭髮已經白了,將要等到頭髮黑了的時候回來嗎?」郭緒正顏厲色,不做回答。
這天,曹玉假說自己有病。郭緒便單人獨騎,帶著幾個隨從,向前行進.走了十天,到達南甸。那裏道路險峻,無法騎馬,便披荊斬棘,徒步行走,遇到高山,挽著繩子登上去。又走了十天,來到一個大湖之前,戛都土人牽來一頭像,給郭緒乘坐。空中毒霧瀰漫,地上泥沙淤積,幾乎無法下腳,可是,郭緒行走更加努力。又走了十天,到了孟瀨,離金沙江僅三十里,郭緒派遣官員,帶著檄文,渡過金沙江,向思揲說明朝廷招撫的意圖。金人相視大驚,說:「中國官也能到這裡嗎?」隨即調發各路兵馬,率領幾萬象馬,連夜渡過金沙江,抵達郭緒駐兵之地。長槍勁弓,重重包圍。有翻譯土語的隨從,哭告郭緒說:「賊兵很快就要放火殺進來了。」郭緒怒斥道,「你敢離間軍心嗎!」說著,拔出劍來,指著這個隨員說;「明天渡江,你膽敢再說這話, 定斬不饒!」
這邊思揲見到朝廷招撫的檄文,成敗禍福,形勢是很明白的。又聽說郭緒的氣概雄偉,意志十分堅決,心裏有所誠服,就派遣幾名酋長,來接受朝廷招撫,並贈送土產。郭緒拒收禮物,邀思揲當面會談,先慰問他的勞苦,接著伸明他的冤枉,最後譴責他的叛逆。旁聽的人,都俯伏在地,痛哭流涕,請求歸還他們侵佔的土地,郭緒允許了他們的請求。金人都叩頭行禮,口呼萬歲,歡聲動地。
郭緒又詢問被他們拘留的盧參將先前所派遣的官員下落。思揲就把這些人放出,交給郭緒。盧和得到郭緒的文書趕到時,思揲已撤兵歸還了侵佔的土地。
倪文毅的策略與遠見,郭緒的義膽與忠心,得到了朝廷內外一致的好評。
林興祖發誓懲惡首、除假錢
林興祖先前為菱州、聲州知州,第三次遷官,被派做鉛州知州。鉛州這個地方,造假錢的人特別多。富豪吳友文是這些人的頭領。近自鉛山、遠到江淮、燕薊,到處流行這種假錢。
吳友文為人,奸滑狠毒,靠著造假錢而發財致富。他又分別派了四、五十個無賴少年,在各個衙門口,充當役吏,一旦發現有人告發吳友文本人,就事先下手除掉他,前後殺人甚多。吳友文還搶奪別人妻女十人,做他的小老婆。百姓遭受他的迫害,十幾年含冤忍辱,不敢上告。
林興祖到任後,發誓說:「不除掉這個禍害,怎能拯救老百姓!」隨即就貼榜文,禁止製造假錢,並且定下獎賞,號召百姓出首,檢舉造假錢的人。
不久,有一個告發的人到來,林興祖故意說這人告發的情況不真實,把他趕了出去。接著又有人前來告發,捉住了兩個造假錢的人和所造的假錢,就對他們進行了審訊。定案之後,吳友文親自到官府來營救。林興祖命令把吳友文也一起捉起來。過了一會兒,前來告發吳友文罪行的有一百多人。林興祖從吳友文所犯罪行中選擇一、兩件嚴重的進行審訊。案子立刻具結,然後分別逮捕吳友文的同黨,一個個全部法辦。鉛山百姓依靠林興祖為民做主,打惡首,除假錢,社會得到了安寧。
郭子儀如僕,郭府如無門
汾陽王郭子儀的王府,在親仁裡,每天都是府門大開,任憑人們出出進進,不予過問。
有一次,郭子儀帳下的將官,將到外地去任職,前來王府辭行。看見王府夫人和心愛的女兒,正在梳洗打扮,她們讓王爺(即郭子儀)拿手巾,端洗臉水,驅使王爺,好像使喚奴僕一般。
過了幾天,郭子儀的兒子們,一齊勸諫,而郭子儀不聽,兒子們都哭了起來,說道:「王爺功業顯赫,可是您自己不尊崇自己,不管貴賤之人,都讓他們隨便進入內室。兒子們以為既使是伊尹、霍光,也不應該這樣。」
郭公爺笑著說道:「你們這些人,根本不知道我的用意。況且我的馬,吃官家草料的有五百匹,我的人吃官家糧食的有一千人。我再往前發展,再沒有更大的富貴可求了。向後退,又沒有可靠的據點。如果我先前修起高牆,關閉大門,不與外面來往。那麼,只要有一個人與我們結怨,誣陷我們對朝廷懷有二心,再有貪求功勞,妒害賢能的小人,從中加油添醋,促成冤案,那麼我們郭家的九族,就要化為粉末了!到那時候,就是悔青了肚腸,也沒用了。現在我們的府宅,空蕩蕩的與外面沒有間隔。四門大開,既使有人想要進我的讒言,也找不到藉口呀。」
兒子們聽了這話,連忙下拜,心中十分佩服。
祖墳被挖,是上天示警
魚朝恩暗地裡派人,掘了郭子儀家族的墳墓。朝廷想捉拿掘墓的強盜,沒有捉到。
郭子儀從涇陽來朝見皇帝時,代宗對郭子儀的祖墳被挖,向郭子儀錶示弔唁之意。
郭子儀聽後,即刻號啕大哭,說道:「臣帶兵太久了,不能禁止部下挖掘別人家的墳墓。現在,別人也挖了臣家的墳墓!這是上天示警,是神的譴責!不是人為的災禍呀!」
郭子儀震撼魚朝恩
魚朝恩又曾寫信,邀請郭子儀到自己的家中赴宴作客。有人說:「這個魚朝恩莫不是又要搗甚麼鬼?這將對郭子儀不利。」
郭子儀的部下,都願意暗中攜帶兵器,跟隨主子前往魚朝恩家去赴宴。郭子儀沒答應,只帶了幾個家僮,來到魚朝恩家中。
魚朝恩問郭子儀:「您為甚麼不多帶些隨從呀?」
郭子儀就把他聽到的話,告訴給魚朝恩。郭子儀出人意外的鎮定和平易,使魚朝恩大受震撼,心中亂了章法,很是惶恐,說道:「要不是像您這樣的長者,哪能不懷疑我呀!」
王璋止戈為武
王璋是河南人,明成祖永樂年間,擔任右都御史時,有人告發周王府將要圖謀不軌,反叛朝廷。皇帝想在周王未曾起事之前,發兵討伐他,徵求王璋的意見。
王璋說:「此事還沒有跡象,就派兵討伐,豈不是師出無名?」皇帝說:「兵貴神速,等到周王的軍隊出城,事情就不好辦了。」
王璋說:「以臣的愚見,可以不必派兵。臣請求去辦這件事。」成祖說:「你需要多少人手?」王璋回答說:「只用御史三、四人隨行,就足夠了。但是必須奉皇上的聖旨,用臣擔任那裏的巡撫,才可以。」
於是,成祖命令學士起草了敕文,王璋當天就動身,第二天黎明,直接走進周王府。周王大吃一驚,就猜到王璋是來幹甚麼。周王把王璋請到密室,問他前來王府的原因。王璋說:「有人告發王爺想要造反,臣為此而來。」
周王大驚,連忙跪倒在地。王璋又說:「朝廷已派大元帥率領十萬大兵前來征討,就要到了。臣因為所謂王爺造反的事情,還沒有跡象,所以先來說一聲,這事該怎麼辦?」
周王全家圍著王璋大哭不止。王璋說:「哭也沒用,希望您用實際行動,來解除皇上的疑慮。」
周王說:「我不知道該怎樣做好,只求先生給想個辦法。」
王璋說:「王爺能把三位護衛獻給朝廷,就沒事了。」周王同意了王璋的意見。王璋便派人急速把消息報告朝廷,成祖聽了十分高興。王璋這才出示朝廷敕令,宣佈「護衛軍在三天之內,不轉移的人,一律處斬!」不過幾天,周王府的護衛軍,就遣散了。
王璋止戈為武,大有仁者的威嚴。
吳履以理解憤 把大凶化小
國朝初年,吳履為南康縣丞。村民王瓊輝,與裡中富豪羅玉成結仇,他捉來羅玉成的家人,鞭打羞辱一頓。
羅玉成的兒子和他的哥哥羅玉汝,不勝憤怒,召集一千多名少年,包圍了王瓊輝的家。把家人搶回來,並把王瓊輝綁住,在半路上用木棒痛打他,然後才把王瓊輝放掉。
王瓊輝兄弟五人,到縣裡告狀,在公堂上截斷手指,立下血誓,誓與羅家人同死。
縣丞吳履考慮到判這個案子,要牽連到一千多人,情勢不便。就召來王瓊輝,問他:「只有羅家的人,包圍你家嗎?」王回答說:「一千多人。」吳又問:「一千多人都動手打你了嗎?」王回答說:「只有幾個人打了我。」
吳履說:「你恨這幾個人,而連累一千多人,這好嗎?況且眾怒難犯,如果這些人不顧死活,把你全家殺掉,既使把他們全部抓住法辦,又有甚麼好處呢?」
王瓊輝頓時醒悟,叩頭聽命。吳履就下令逮捕四個杖打王瓊輝的人,當著王瓊輝的面,打了幾十大棍,鮮血一直流到腳跟。又命令羅家人:向王瓊輝認罪下拜。
一場大紛鬥,很快得以完結。
(均據明代馮夢龍《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