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太大 中共政治局專題會不敢談房價
【大紀元2013年10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一直以來,中國大陸住房問題、樓市泡沫問題相當嚴重,已到了危險邊緣,不少專家學者預言泡沫將會破裂。29日下午,中共政治局首次專題學習住房領域情況,被稱為歷史上談房地產規格最高的一次會議。但在中共官媒的報導中,沒有提及「房價調控」、「經濟適用房」、「限價房」等過去的熱門名詞。大陸房產大亨任志強稱,體制不改房價仍將上漲。
被稱史上談房地產最高規格的會議未談房價
10月29日下午,中共體制內集體學習的慣例延續11年後,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專題學習住房領域情況。此次集體學習由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劉洪玉、中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秦虹講解。
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稱,這是歷史上談房地產規格最高的一次會議。和以前多次通過國務院常務會議探討房地產問題相比,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房地產表態不多,但是這一次集體學習與會人員規格卻遠勝以往。
在中共官媒報導中,習近平在談到解決實現居民住有所居的目標時,並未談及房價調控等民眾關心的話題。相反習近平在談及保障性住房時很謹慎,提出要注意「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相結合。
保障性住房是與商品性住房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為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標準、限定價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賃住房構成。中共當局的「十二五」規劃提出,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3600萬套(戶),到2015年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
該政治局會議上,目前社會上最關注的房價問題,卻未見談及。之前,大紀元曾多次報導,中國大陸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在六至七成來自賣地,房價背後的推手正是中共政府本身,
政策保障性房難為民用成腐敗高地
9月份房價同比上漲20.6%,繼續領漲70個大中城市的北京,在10月23日發佈了《關於加快中低價位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建設的意見》,《意見》明確北京今後將加快發展自住型商品住房。在今年年底之前,全市將完成2萬套自住型商品房供應,明年預計完成5萬套供應,將占新增供應的50%以上。
北京推出的「自住型商品房」是一種具有政策保障性質的商品房,在定價原則上和北京一直推行的「兩限房」類似,而在轉讓的限制上,又和經濟適用房上繳收益的規定相類似,通過收繳轉讓收益,體現自主的原則。經濟學家馬光遠認為,低價自住房恐怕成為新的腐敗高地。
經濟適用住房等政策房本是保障民眾居住問題的,但現已成中共官員的隱形福利。有地區僅三成經適房供給民眾,其餘流入「暗渠」去向不明,多地因經適房腐敗的案件屢屢聽聞。
自1998年房屋制度改革至今的15年,在商品房價飛漲的北京,中共部委及部份央企的「准福利房」仍屢見不鮮。近三年中共北京市政府每年給中共黨、政、軍單位劃撥80公頃經適房用地。
分析人士朱煦稱,經濟適用房大房型非常多,還有複式的經濟適用房,都買不起房了,怎麼能去買那麼大的房子呢?並且本來低收入人群沒有能力買房,但又非讓他把產權買下來,本身就增加了壓力,所以說經濟適用房從頭到尾就是一個怪胎。而且這個怪胎現在還被利用,向福利分房方向流動。
陸房產大亨稱體制不改房價仍將上漲
大陸房地產大亨,華遠集團董事長任志強直言:濟轉型就是轉到住房上。如果不轉到住房上,中國夢是實現不了的。都沒有房子住,還實現甚麼中國夢?如果土地制度不根本改變,房價仍將上漲。
任志強的新書《野心優雅》引起人們的關注,在書裡談到房地產市場情況:「1998年10月4日,中國第三屆房地產協會年會召開,楊慎會長專門邀請我作大會發言。我認為,最核心的問題是當把住房推向市場化的同時,應同步建立城鎮住房的社會保障體系,至今我仍堅持這種觀點。如果1998年同步建立了城鎮住房的廉租房或租賃房的保障體系,也許今天就不用在規劃中用大躍進的生產方式建設3600萬套保障房,也不會有房價的不斷高漲和限購政策的出台。」
對於保障房制度的缺陷,任志強在其自傳中寫道:「十多年過去了,許多人並不知道我也許是在房改文件出台之後第一個提出必須同步建立住房保障體系的人,大多數人只是從媒體中看到了一個被扭曲的側面,以為我只在鼓吹房價的不斷上漲,卻並不知道那段曾經被政府批評的過去——問題的核心正在於市場化時應同步建立住房保障制度。」
大陸房地產市場成為地王與鬼城對立的局面
另一位此次參加政治局集體會議的專家,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劉洪玉教授也表示,當前市場存在一個很重要特徵就是,很多城市或者區域供應和需求嚴重不匹配,高價地與「鬼城」、空城共存,實際上在城市之間,區域之間可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不是一個統一的、均衡的市場。
不斷出現的「地王」導致地塊周邊房價的飆升,與頻現的「地王」相比,大陸多地的「空城」、「鬼城」更令人吃驚,中國大陸地區「鬼城」遍地,從北到南眾多三四線城市近年來大量新建城區,空置住宅激增,許多新城區無人居住就像鬼城,這也是中國房地產泡沫的一大寫照。
聯絡本文作者請發郵件到:dajiyuanren@gmail.com
(責任編輯: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