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北孤軍後裔學中文成一技之長
【大紀元10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憬屏清邁特稿)孤軍在泰北戰爭動盪的日子已經過去,第二代、第三代在山區平安度日,但山區生活不易,許多人有中文優勢出外當導遊賺取較高收入,回鄉就得靠自己,有人就經營牧場有成。
泰北許多華人村仍堅持中文教育,學生白天上泰文學校,晚上再到村內的中文學校學中文,大多數學校仍堅持繁體字教育,使用台灣的教育部版本。
泰國10月是學校假期,但清邁熱水塘村的一新中學晚間的課程沒有跟著泰國制度休息,小學到高中1600多名學生到校上課,小學生跟著老師朗讀課本,從拼音到課文,一字一句大聲朗誦。
流利的中文能力成為泰北孤軍後裔一項技能,一新中學校長沈慶敏說,對學校來說,做好華文教育傳承中華文化,對學生來說是一技之長,可以從事中泰文翻譯、中文導遊,薪水比一般人高。
孤軍後裔在泰北的生活主要以種植果樹等農業為主,大谷地村華興中學校長楊國順表示,七成的人以農作維生,一半的村民生活仍不好過。
楊國順說,「這邊一般貧困的多,大部分主要種土產,一天找一天吃;有部分的還可以,到曼谷、普吉那邊作導遊,(日子)還可以過」。
出外當導遊收入不錯,楊國順表示,大谷地村生活比較好的家庭,多半從事導遊工作。
留在泰北的年輕人,想要過好一點的日子就得靠自己,這是曾到台灣就讀台北工專的飛揚牧場負責人楊學清的心得。
楊學清也是一新中學校董,他畢業回泰後在曼谷工作幾年,回熱水塘經營果園,15年前轉投資牧場,養殖乳牛提供牛奶原料給中盤商轉賣給學校或部分通路,「清邁鮮奶」的原料就是來自熱水塘的飛揚牧場。
43歲的楊學清說,過去經營荔枝、橘子的果園看天吃飯,有時氣候不佳,那一年就沒有收入。
清邁有200家牧場提供鮮奶原料,孤軍後裔經營的有4家,都是楊學清家族。楊學清希望把牧場轉型成觀光農場,讓旅客到泰北體驗鄉村生態、餵牛、擠牛奶,帶動當地經濟。
泰北年輕一輩留在家鄉發展不如到外地,楊學清認為,孤軍後裔會中泰文雙語,出了泰北才有比較好的機會,在外累積資金經驗後,有助於回泰北經營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