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自然歷史博物館上映「恆星之旅」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01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王靜紐約報導)浩瀚的宇宙,廣袤的天體,地球像一粒塵埃。在地球上仰望夜空,繁星遍布。那些恆星是如何生成、發展、衰老和死亡的呢?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海登天文館正在上映的名為「恆星之旅」(Journey to the Stars)航天展,用超級計算機動態模擬天文望遠鏡拍到的圖像,3-D製作,讓遊客體驗到星空中恆星和我們的太陽的整個生命過程,宛若親身在星際旅行,探索天體奧秘。
  
影片由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獲得者烏比‧戈德堡(Whoopi Goldberg)解說。從13億年前第一代恆星的誕生說起,一直到太陽在500億年後滅亡的未來場景為止。為達到逼真的效果,影片投影在天文館拱形天花板上,觀眾需像仰望星空一般觀看。時間長達30分鐘,整日播放。
  
不同於人們平時看到的寧靜的星空,該片展示了不斷地變化的天空,絢麗多彩的星星的生、老、死的不同階段的過程,場面壯觀、宏偉。旅行剛開始,在宇宙大爆炸後,早期的宇宙由暗物質、氫、氦、鋰構成。在暗物質的重力的作用下,3億年以後,第一顆恆星在由氫、氦構成的雲狀物質的聚變中誕生。很快,它們在被稱作超新星的大爆炸中死亡﹕爆炸、燃燒,照亮黑暗的宇宙。接著,更多美麗的星星相繼誕生。超新星的爆炸產生了所有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構成生命的元素,包括金、氧、鐵、碳等。這些較重的元素在宇宙空間中和原始的氫、氦混合生成下一代恆星。
  
大約在100億年以前,恆星生成到達頂峰時,銀河系開始形成。接著,大約在46億年以前,太陽開始形成。太陽表面的物質開始生成九大行星。按影片解說,我們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攜帶了第一代恆星的物質。

約50億年以後,觀眾見證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景象:自己所熟悉的黃色太陽膨脹成一顆紅巨星,幾乎吞沒地球。(圖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提供)
  
目前銀河系中有數千億顆恆星,太陽處於它的壯年時期,質量大約在恆星的平均水平左右。太陽的光照射到地球上,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提供必須的能量。但是在50億年以後,太陽會到壽。內核聚變停止 ,在重力作用下,外層會膨脹成紅巨星,把地球烤焦,然後它的外層會飛化 ,為下一代恆星的生成提供物質。同時,太陽內核聚變成白矮星,再過數百億年以後,白矮星冷卻消失。
  
其中關於太陽內部的對流和磁場的動態模擬場景讓人印象深刻。這個部分由科羅拉多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完成,四個美國超級計算機中心的超級計算機用了約14萬小時的計算機時間對數以百計的數十億字節的數據進行了處理。
  
影片製作歷時三年,編劇是「芝麻街」的編劇路易‧蓋克(Louise A. Gikow),導演是卡特‧艾瑪特(Carter Emmart)。專業方面指導有天文學家莫迪凱‧馬克‧邁克羅(Mordecai-Mark Mac Low)和本‧奧本海默(Ben Oppenheimer)。加州科學院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高級計算機中心、宇航局給予了儀器設備的協助。從2009年7月4日開始影片首映,到2013年9月結束。

(責任編輯:索妮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