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峰:食品安全問題是媒體「誇大」出來的嗎
【大紀元2013年01月31日訊】政協委員:媒體誇大食品安全問題,應設審稿制度。廣東省政協委員、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系主任李汴生在提案中指出,食品安全涉及許多科學問題,報導要講科學,講證據。他建議,食品安全事件報導也要強調「度」的問題,過於細節化地描寫劣質食品加工、渲染骯髒不堪的加工環境等,容易激化社會矛盾、誇大食品危害等,帶來社會負面效應。(1月29日《南方日報》)
李汴生委員的提案,讓人想起去年衛生部新聞宣傳中心主任毛群安的一番高論。他表示,正在打造一個健康的媒體報導平台,對極個別的媒體記者建立黑名單,以此打擊他們有意誤導人民,傳播一些錯誤的信息的勢頭。有關食品安全的報導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給國家的食品工業發展造成負面影響。他指出,食品安全是每個人都關注的問題,食品安全的報導不能僅是為了健康傳播,媒體一定要站在維護國家正常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進行食品安全報導……
一年過去了,毛主任宣稱的「記者黑名單」是否已經建立尚未公佈,就有政協委員開始鼓噪要設立所謂的「審稿制度」了。某些官員和人物為何對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根源視而不見,卻要千方百計對媒體和記者嚴防死守、處處設限?防民之口、勝於防川,長此以往,必然形成言論堰塞湖,後果恐怕會更嚴重。
食品安全問題絕非媒體「誇大」出來的。除了部份黑心商家「缺乏道德的血液」,整個社會道德底線的滑坡也是重要原因。而最根本的,還在於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和政府監管部門的失職失責。乳業等多種食品標準疑被利益集團綁架、多起嚴重食品安全事故責任官員被免後悄然復出……類似亂相屢見不鮮,難道都是被媒體給 「誇大」出來的?恰恰相反,竊以為現在由於地方保護和新聞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媒體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報導還很不全面、很不充分,甚至還存在只打蒼蠅、不能或不敢打老虎的問題。
另外,甚麼叫「過於細節化地描寫劣質食品加工、渲染骯髒不堪的加工環境」?如果將這些細節公諸於眾就可能「激化社會矛盾」,只能說明某些食品已經骯髒和可怕到超出了正常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經存在的東西,已經明目張膽在做的事情,為啥還怕媒體報導?把這些黑幕揭出來儘管很噁心很難受,但一方面可以提醒公眾警惕相關問題食品,另一方面,不也是給相關部門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倒逼他們盡職盡責嚴格管理嗎?當然,某些食品安全問題本來蓋子捂得很嚴,忽然被媒體和記者踢爆,搞得監管部門灰頭土臉非常被動,難免會讓某些人感到「是可忍孰不可忍」。
只有加大監督力度,才能促進食品安全領域諸多問題和亂相的解決。而媒體的監督,更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於媒體的報導,相關部門一是要歡迎、二是要重視,絕不能認為是揭了自己的短而惱羞成怒,更不能處處設限試圖對媒體「封口」。或許個別媒體的個別報導確實存在「誇大」的情況,這自有新聞紀律來約束、來處理,無須杞人憂天。並且這絕非主流,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以此為藉口對媒體出台限制措施,干涉媒體正常的採訪權和報導權。只要相關部門真正負起責任不再文過飾非、不再「假打」,食品安全問題必能得到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不復存在,媒體和記者即便有意「誇大」,不也無從下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