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紐約新聞

回味眷村故事 催化族群融合

【大紀元2013年01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安可紐約報導)眷村,是因時代變遷所產生的居住形態,在臺灣多處可見,但給外人一種神祕的感覺。眷村裡的居民們來自大江南北、操著不同的口音、吃著不同口味的食物、有著不同的風俗及生活習慣,但卻能和睦相處、相互扶持。近年來,因政府進行都市更新計畫,許多眷村的老舊房舍面臨拆除與改建的命運。在眷村生活的神秘色彩逐漸退去的同時,激起了人們對眷村文化的重視,而許多對其文化的保留、推廣及傳承的工作便應運而生。

紐約臺灣同鄉聯誼會會長黎潔瀅表示,基於對眷村文化的重視,及了解其文化對中華民國臺灣歷史的深遠影響,紐約臺灣同鄉聯誼會決定將「眷村文化」介紹給海外僑社及各界,以期從文化的角度來介紹臺灣、認識臺灣、了解臺灣。經過數個月的努力,得到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紐約臺北文化中心及紐約華僑文教服務中心的協辦,「眷村的故事」茶會及照片攝影展於 2012 年 11 月 10 日在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紐約曼哈頓中城)舉行,茶會中,邀請曾經住過眷村的僑胞分享眷村生活點滴;梁媽媽家及人人江浙海鮮小館提供了眷村美食供與會人士品嚐;並徵集甄選出近 120 幅的眷村照片展出。其後,於華埠孔子大廈及紐約華僑文教服務中心(紐約法拉盛)續展,受到社區的鼓勵與好評。

●黃湘瑞:濃濃人情味,難忘眷村文化

兩三歲時隨父母來到臺灣,在眷村長大的美東空小聯誼會會長黃湘瑞回味說,眷村裡家家大門相對,後門相通,牆壁相連,日子雖然清苦,卻有濃濃的人情味。

黃湘瑞說,由於父母育有八個孩子,父親就像老牛一樣辛苦撫養一家大小,眷糧永遠不夠吃,小孩也沒有零食可吃,於是挖蕃薯和花生烤來吃,拔甘蔗、搖桂圓樹,樂趣無窮。不幸被農田主人追趕時,就躲進防空洞。可以容納六、七個小孩的防空洞,成為眷村孩子烤蕃薯、逃學和下雨天玩耍的地方,也是她最多兒時記憶的地方。

長到十歲左右,黃湘瑞開始注意到眷村媽媽們很喜歡穿旗袍,週末時眷村爸爸帶著眷村媽媽去空軍新生社參加舞會,媽媽柔美的旗袍與爸爸英挺的軍裝相稱,煞是好看。當時她就想要趕快長大,可以穿旗袍、擦口紅。

軍眷來自四方,各自帶來地方口味:湖南臘味、四川泡菜、北方麵點……黃湘瑞不禁說:「我真懷念那時每日清晨,朱伯伯騎著腳踏車的叫賣聲:大餅!包子!饅頭!我也懷念村子大門口的餃子舖,及逢年過節村子裡處處可見掛著的臘肉、香腸、端午節家家包粽子,互相贈送、互相交換。」

●黎潔瀅:發揚眷村互敬互愛精神

紐約臺灣同鄉聯誼會會長黎潔瀅說,在臺灣已超過 60 年的眷村文化,在在影響臺灣的歷史與文化。從她父輩年輕時期住的用竹籬笆相隔的簡陋軍眷,到後來因父親的飛行加級所居住的紅門紅磚房,到後因父親調到臺北居住的公寓,見證了眷村建築的變化。眷村中,地方口味多,像是北方的麵食、廣東的燒臘及海鮮、湖南的辣、四川的麻,豐富了臺灣的飲食文化;眷村父母重視子女的教育與品德,造就了許多社會的中間分子;尤其眷村裡相互扶持、和睦相處、不分省籍的精神,值得現今社會深思及學習。

「不了解眷村,就難以了解臺灣的今天。」黎潔瀅認為,眷村裡發生的一切,其實早已融入臺灣的生活與文化裡了,發揚眷村互敬互愛、相互包容的精神,有助於族群融和合作,促進國家社會蓬勃發展。◇

(責任編輯:索妮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