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專訪紐約華策會人瑞中心主任伍寶玲

投身社服40年 伍寶玲感恩如初

人氣: 6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 , , ,

【大紀元2013年01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唐人街知道伍寶玲的人很多,老僑民們對這位身材嬌小的華策會人瑞中心主任最一致的評價就是「她有難得的毅力」,伍寶玲自己也這樣告訴記者,「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最主要我們要有一顆自信心、進取心、鼓勵心,最終我們就能達成夢想。」

談吐幽默風趣、充滿活力的伍寶玲,46年前踏上美國的土地時,和所有的新移民一樣,為了生存起早貪黑的打工,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每週做足六天,三個星期下來拿到第一筆總共21美元的支票。如今她成為社會服務界的翹楚,獲得紐約州傑出婦女等多項褒獎,至今還活力十足的為華埠老人提供優質服務。

「新移民都有一個同樣的困難:文化隔膜,言語不同,同時無論你的教育背景如何好,都要接受挑戰。知識分子一樣車衣服做餐館,怎麼樣適應?我認為世上無難事,就靠你怎麼樣解決。」

「人說只要有恆心,鐵杵都能磨成針。」伍寶玲笑瞇瞇的說,現在她感覺就像從波濤洶湧的大海中游上了岸,過去幾十年的人生裡,親身經歷了顛沛流離和痛苦不堪的生活,也嘗到了成功後的喜悅,一路艱辛的走過來,體悟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讓她充滿了感恩的心,希望她的移民經歷能對後來者有所借鑒和鼓勵,「最終達成人生的夢想」。

●書香世家 走難香港調景嶺

伍寶玲出生於書香世家,當時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全家逃難到湖南,她在湖南出生,到了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她隨父母回到廣州,1949年大陸淪陷中共統治,一家人又被逼走難,經海南島到澳門,來到香港。當時從大陸逃難到香港的難民數以百萬計。

「很多人都這樣(逃難),當時香港是一個很荒涼的農村、只有田地,我們去到調景嶺,深山野嶺中常聽到莫名的聲音,宛如鬼影幢幢……」伍寶玲回憶,她的童年生活是在顛沛流離、朝不保夕的不停逃難中度過,但幸運的是,她的父母非常關心子女教育。

●父親亦師亦友 教育至上

「當時我父親說,飯可以不吃,但書一定要讀,如果你想將來有個理想的生活,和為了下一代,更要有一顆進取心,善於從書中獲取知識、汲取營養。」因此讓孩子們專心研讀中文,就這樣,她打下了堅實的中文基礎。

伍寶玲的祖父曾跟從孫中山做秘書,父親也是飽讀詩書、學貫中西,總與孩子們講四維八德,對他們六個兄弟姐妹的做人、學業和事業都管教得很嚴格,但又非常疼惜兒女,尤其善待僅能在婚前照顧的女兒。伍寶玲慶幸自己「投對胎了」。

「有時我們在學業上或者交友遭到什麼困難,他會很耐心給我們說,人的一生不會一帆風順,要從危機中學習生機和轉機,他教我們沒有挑戰就沒有進步,所以我父親非常有堅強的作風。他剛柔兼施,我們做的不好時也會受懲罰。如果你讀書讀的不好,只能吃白飯,不許吃菜。如果做的好,他再窮也給你獎勵,獎罰分明。」伍寶玲說,父親就像良師益友,母親則是慈母,親子關係非常好。

●香港暴動 再捨安定遠走美國

伍寶玲在香港的珠海大學讀社教系,畢業後不久結婚,之後為了能拿到公立學校的待遇,她又回去讀柏立基師範學院的師資培訓班,一邊讀書一邊教書,1967年師訓班畢業拿到甲級教師證,薪資高又能照顧家庭。然而,正當生活步入正軌時,風雲突變。

1967年香港的親共爪牙在大陸文革的背景下,也展開對抗港英政府的暴動(五月風暴),由最初的罷工、示威,發展至後來的暗殺、炸彈放置和槍戰。「所以我們決定移民,皇天不負有心人,從來沒試過這麼順利,我們5月申請,幾個月就獲得批准,1967年11月感恩節來到美國。」伍寶玲說,雖然不捨安定的生活,但為了下一代,還是放棄了所有,下決心到美國東山再起。

●知識分子進車衣廠 從零開始

「賣掉婚後所買的房屋,剛夠飛機票,還要問親戚借錢租屋,犧牲很大,生活全部180度改變。」伍寶玲說,最大的難處是英文程度不夠,又沒有美國的文憑,想做回自己那一行都不行,而且她當時懷著第三個孩子,為了掙錢養家就去了製衣廠打工。

「到了製衣廠頭三個星期,我一聽到衣車響就害怕,看到一大堆布料、碎料更是暈頭轉向,哪片是袖子哪片是衣領﹖好不容易學會操作衣車﹐車完袖子后還要把袖子車上去,慢慢的成件衣服﹐當時做足一週六天,每早8點之前放下小孩給家婆,做到晚上8點,每天超過12個小時,到三週後人家出糧給我,第一張支票總共21元。」伍寶玲說她至今還保存著那張支票的銀行回單。

要改變命運就要讀書。等女兒出世後,伍寶玲就花時間到NYU(紐約大學)去學英文,「將車衣賺到的錢交學費。」她回憶說,正巧下東城有一個社會服務中心請社工,看到報紙後她就嘗試著申請。

●接受挑戰 開啟社工生涯

在該社服中心工作的一名華人正好是華策會董事,就介紹她到剛組建的華策會工作,從此開啟了伍寶玲40多年社會服務工作的生涯。

回憶起當時面試的情節,伍寶玲至今印象深刻:「1969年1月27日,我到華策會見工,當時的老闆是亞倫柯恩(Allen Cohen),我雖然學了一些英語,還從未與老外進行過長時間的英文對話,但是想到父親說過不要怕挑戰,我一下子和他說了6、7個小時的英文,他問我為何有興趣做社工?我就自信自己能達到水準,因為我一定會接受挑戰,學的很快。」

柯恩後來告訴她,他就看中她這一點,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但是肯學習,因此給她充分的鍛練機會。「由始至終我一直在接受挑戰,有什麼不懂就去查字典,我喜歡找人談,說不出的用身體語言體現了,結果老闆給我機會代表華策會去社區演講、爭取經費,雖然我英文不好,但是演講後黃黑藍白(各色人種)都熱烈鼓掌,原來大家都聽得懂我說的,這更給我信心,我就更努力了。」

●天有不測風雲 良人驟逝

為了還債,也為了賺學費拿美國的文憑,伍寶玲身兼多職:上午在衣廠打工﹐下午和晚上在華策會上班,週六去讀英文,週日又去教中文。她與先生倆人約好,讓先生讀書,等他拿到博士學位,再輪到伍寶玲攻讀學位。

不料天有不測風雲,伍寶玲的先生1972年碩士畢業、74年剛拿到執照就檢查出後期肝癌,三個月後離世。當下伍寶玲如晴天霹靂,眼看就快要苦盡甘來,一下子要獨自撫養四個年幼的孩子,上有老下有小,一家的重擔都落在了她的肩上,該如何支撐這個飄搖在風雨裡的家庭?

●善良相伴 老闆雪中送炭婆婆傾力支持

幸運的是,老闆柯恩像個慈祥的長輩給予關照,對於全家陷入困境時得到的幫助與雪中送炭的溫暖,伍寶玲至今記憶猶新。

「柯恩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猶太人,他說妳不要放棄工作,妳去照顧妳先生和子女,我照樣給妳薪水,就當妳還上班。」伍寶玲的先生需要血液輸血,伍家沒有錢買血液,柯恩又呼籲大家踴躍獻血。

先生離世後,伍寶玲沉浸在悲傷中,整天以淚洗面,堅強的婆婆要她振作起來:「妳不能這樣,妳應該把全副精神放在工作和讀書上,我知道妳很喜歡讀書,妳一來到就拚命賺錢,本以為讓丈夫讀完書妳去讀……現在妳回去讀書,我一定支持妳!」

伍寶玲感觸良多地表示,波濤洶湧中幸有華策會的支持,和婆婆對家庭的鼎立照顧,一路走來,一路艱辛,但是一路都有善良人的幫助。

●苦讀雙碩士 感恩圖報留任社工

9個月後伍寶玲看到報紙上一條消息,說長島大學提供教育碩士的獎學金,伍寶玲申請後獲得了全獎學金,雖然只給一年,也算減輕了不少經濟負擔。一年後她找院長商量能否承認她在香港獲得的部分教育學分,學校了解她的家境後,看她成績很好,就承認她很多學分,她只讀了一年半就畢業,當時是1977年。

儘管伍寶玲可以教書了,但她覺得自己應該感恩,思前想後仍決定留任社工:「我想,如果我教書那是為我自己的將來,因為老師有退休金,而策劃會什麼都沒有,我三番五次想:不能這麼做,我得永遠在策劃會感恩。」決定永遠投身社工界之後,伍寶玲又申請到大學攻讀社工行政的碩士學位。

但是大學只接受全日制學生,不能兼職,她又向院長解釋單親母親的困難,最後校方特別開放給她半工讀,但讓她用三年而不是兩年獲學位,這樣她又拿到第二個碩士學位。

●當選紐約首位女性學區委員 眾望所歸

1979年中美建交,很多人申請家人從大陸來美,但是很多子弟抵達後不懂怎麼選擇學校,無法和學校溝通。「1980年我還在讀行政碩士,華埠所屬的第二學區要選學區委員,當時一班社區領袖就說,我們很需要一個讀教育系的人,了解華人學童的需要,能夠出來選舉做學區委員,並請新聞界發布新聞。」當時就有人打電話給伍寶玲,說大家一致推她出來。

伍寶玲嚇得直擺手,她當時在華策會工作,又要讀書,又去教書,又帶孩子,婆婆又生病,正是自顧不暇之際,哪敢再攬活。中華公所前任主席李文彬詢問推辭的原因,「我剛解釋完,他問:妳讀書為了什麼,我說為了社區,他說那現在社區需要妳,妳不為社區?」伍寶玲摸摸頭,回家與家婆商量,獲得婆婆和父母的大力支持。1982年4月,伍寶玲成為紐約市首位女性學區委員,很快又當選為第二學區的教育委員會副主席、主席。

●為社區力爭好學校 促成華人空前團結

當時第二學區管轄的中、小學共有30間﹐轄區包括華埠、下東城、下城、中城及上東城。民選產生的社區學區董事會 (Community School Boards)委員雖然是百分百的義工﹐但卻非常重要﹐其職能包括議決預算分配、甄選學區學監、校長遴聘考核、學校建設問題、課程及教育政策等地方教育重要事務﹐相當於地方學區之教育行政決策機構﹐權利很大。

此後每三年一次的學區委員選舉伍寶玲都是高票當選,她非常努力的為這個學區爭取經費,「我很勤快,哪裡開會我都去。」這一做就是18年,令伍寶玲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當時第二學區有三分之一的中國人,而猶太人、呂宋(西班牙裔)和非裔則分別占20%多,學區重劃中差點把華埠的好學校給劃走。
[[3]]
[[4]]
「當地圖遞給我的時候,我睜大眼睛看他怎麼劃分,一看將我們最好的學校劃給別的學區!」伍寶玲當晚打遍所有電話給華埠的校長們、家長會(PTA)的召集人參加次日的公聽會,同時要求學監給她18輛巴士,她要組織華人去示威。

學監當即當眾奚落她:「你曬氣(白費勁),中國人從來都是不會出聲抗議的,給妳兩輛巴士都坐不滿,妳要18輛?!」回來後她在社區開大會、奮力宣傳其中的厲害關係,結果華人空前團結,不止18輛巴士坐滿,當天颳大風下大雪的天氣下,很多華人顧不上吃飯,坐地鐵、開私家車,過千人從四面八方趕到公聽會,當天登記發言的達到兩百人﹐公聽會裡外全是華人,終於「打了一次勝仗,學區不再重劃,好學校放回給我們。」

●堅韌不拔 走向成功

此外伍寶玲為學校爭取校舍,鼓勵挑選華人擔任校長,參加課程委員會,主持電視及電臺教育熱線﹐解答教育政策及學童學習問題﹐爭取特殊教育經費﹐幫助有需要之學童﹐為社區不辭勞苦,「做學區委員要有奉獻精神﹐但凡有會都去參加,為我們中國人拿多些福利。」每週在熱線服務電話和廣播電臺中呼籲大家開會,幫助低收入的新移民填表申請免費早午餐,直到大家知道怎麼去做為止。

「許多中國人都不願意填表申請免費早午餐﹐因為你要填表看收入﹐可是這就成為他們拿不到Chapter 1補助的原因。」伍寶玲說﹐Chapter 1是聯邦政府第一項教育經費﹐是專門為低收入學童爭取補習和輔導的經費﹐教育局依條例按照數據發給福利﹐伍寶玲向華人解釋清楚填表申請免費午餐的重要性,又向教育局要求從新給機會填表﹐終於為華埠爭取到數百萬元的經費﹐而且年年拿回﹐因為大家都知道怎麼做了。

很多人問伍寶玲:「九個學區委員,妳一個聲音是否有挫折感?」她卻充滿自信說:「我從不覺得被冷落,因為我讓他們八個都和我一個聲音!辦法很簡單,就是講原則,講理由,由不行談到行,這樣他們都支持我了。」不止九個學區委員,伍寶玲做到教師工會主席、校長工會主席、清潔工會都對她尊敬有加。

1999年6月30日,伍寶玲為了將全部精力用於爭取人瑞中心遷入新會址,不再擔任學區委員一職。為了華埠人瑞中心1萬9千多平方尺的會所,她從1993年起領導數百名華裔老人與新會址(原紐約市警察總局所在地)的大樓管理委員會爭取,請願遊行喊出「萬眾一心為耆老,馬到功成遷新址」的口號,堅持了12年,到2005年終於成功說服了格蘭街168號大樓的業主認識到開辦該人瑞中心的重要性,搬入了這棟位於華埠中心區的紐約地標名樓中,令她廣為人知。
[[6]]
[[7]]
[[5]]
工作中伍寶玲結識了政府各界人物,紐約州眾議長的成功連任儀式邀請她出席,還被特邀親歷過前總統克林頓的就職典禮,與紐約市歷屆市長也有過不少的交涉,她所掌管的人瑞中心在政府的資助下,這些年來服務了成千上萬的老人。許多參選人競選時都會到此拜票。

「學到很多東西。」伍寶玲樂天開朗的笑說,業餘時間她喜歡閱讀各色政治人物的生平故事和他們的演講,從中學習如何面對所處的經濟政治環境。1月9日州長庫默在州府奧爾巴尼發表州情咨文,伍寶玲除了出席聽講,還將380多頁的咨文書買來,仔細研讀州長2013年的綱領政策。

「做社會服務的一定要對各項政策瞭如指掌,才能更好的為民眾爭取福利。」伍寶玲說。

●樂見華人參政

伍寶玲說﹐她本來對政治完全沒有興趣﹐但是為了社區需要站出來競選(學區委員)﹐逐漸的認識到「在美國﹐政治是一切事務的基礎﹐不直接參與就沒有話語權﹐有Voice(聲音)就有Power(力量)﹐但是光喊也不行﹐要行使好表達權﹐就要做到有理有據﹐才能令人信服。」

伍寶玲說﹐華人不能把自己圈在小圈子內、自掃門前雪﹐賺錢固然重要﹐但要從根本上改變華人地位﹐需要走入主流社會﹐就要真真正正的參與主流的事務﹐參與主流社會的群體生活。

在社區服務數十年﹐伍寶玲說令她高興的是﹐現在社區裡有越來越多的華人參與社區事務﹐參加投票競選參政的人數也明顯增加。「以前老外說亞裔自私﹐受教育程度高﹐做善事排最尾﹐拼命解決自身問題﹐不會取之於社區用之於社區﹐但現在很多成功的華裔人士都樂于參與有益社區的活動﹐捐款做善事。」

●學海無涯 「名牌在你腦子中」

社工一向被認為是「工作辛苦但賺錢不多」的行業,作為非牟利機構,基本就是靠籌款,沒有退休金,每當市府財政困窘時,首要裁減福利中心人員,加上工作內容繁雜,社工人員往往要身兼多職「打雜工」,除了處理龐大的個案問題外,還得抽出時間處理公關事務、評鑑、核銷、會計、籌款、中英文翻譯等等。事件未得解決前,常常碰一鼻子灰,變成精神、薪水都「吃力不討好」。

經歷幾十年社工磨礪的伍寶玲說:「我這份工整天被人罵,吃力不討好,別人罵我,我就說『多謝老師、多謝老師!』我叫他老師,當你明白這個西瓜皮原來是因為自己的缺點引起的,那以後就可以避免。我總是說,人從哪裡學東西最快呢?在敵人那裡,因為他數落你的缺點,你就知道從哪裡去改進自己。」

伍寶玲難忘在華策會人瑞中心40周年紀念活動的時候,有一個項目是戶外的百人剪綵儀式,當天下著大雨,剪綵時卻突然雨停出了太陽、陽光普照,她高興的說,相信好心有好報!40多年來她一直謹守社工這個崗位,「永遠以感恩之心去工作,雖然我一個人打工,但我很懂控制經濟,我經常買一元一堆的菜,這樣子女都非常節省,沒有名牌衣服穿,但我對他們說,名牌只是一時的外表,那個在你腦子中的名牌卻是永遠的,你去到哪裡、帶到哪裡都不會過時,學無止境,學海無涯,這個更重要。」

數十年含辛茹苦﹐伍寶玲教育出來的四個兒女個個都是名校畢業、事業有成﹐完成了先生的遺願﹐而且四個子女都非常有孝順心﹐讓她備感欣慰﹐更感到「金錢買不到的快樂。」
[[2]]
●心存感恩 生命充滿動力

投身社工界40多年,付出了近一生的精力和青春年華,伍寶玲無怨無悔,因為每一天都覺得很有意義。她回想起多年前一位青年的故事,她認識他時,那位年輕人在大學裡很不開心,有很多的挫折,父母見他成績不好,要停學,年輕人受到種種刺激,甚至一度想自殺。伍寶玲打電話、寫信給大學,最後將他推薦到其他學校,救了這個年輕人,今天已是事業有成的人。

她笑言工作帶來的滿足感讓她打消退休的念頭,「很多人說妳幾十歲了,還不退休?也有很多老人家說,妳不要退休,因為我們這是老人中心,老就老,最要緊妳要長命百歲,因為妳很為大家爭取福利。」
[[8]]
中華公所前主席伍權碩曾評價說,人瑞中心就像是一個兒童樂園,對老人們的照顧不遺餘力,這裡的老人家精神煥發,真讓人有返老還童的感覺。

伍寶玲表示,她為能夠服務社會、協助需要幫助的人而感恩,「雖然我經過很多的艱辛,但是我很幸運有慈父慈母,讓我在童年時期有一個美好的家,在經濟不好時鼓勵我;我很尊敬我的婆婆,如果不是她照顧我的家庭,我就不可能專心為社區服務;華策會在我困難時出錢出力甚至獻血,還有這麼多支持,如果我不盡我的努力,我對不起大家。」

伍寶玲表示,心存感恩讓她隨時充滿動力,「就像你在洶湧波濤之中游泳,有人拉你的手,救你的命;當你口渴時有人給你甘露,我就得到這些,患難之際,策劃會給我的就好像甘露,當我有能力時就應該去報答。現在我上了岸,就要用自己的精神和精力,去幫助正在洶湧波濤之中的人。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擁有穩定的生活。」◇

(責任編輯:索妮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