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要聞

組圖:台灣年畫展迎新年 再現傳統文化

【大紀元2013年01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台北報導)華人新年過年期間張貼年畫,最具代表性如秦瓊、尉遲恭為主的武門神畫。台灣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即日起展出河南朱仙鎮52件年畫作品。中國諸多木版年畫流派透過諧音、暗喻、象徵等手法,表達了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鎮邪驅魔等人類內心嚮往,同時也蘊含了中國傳統忠、孝、禮、義等道德觀的文化內涵。

秦瓊、尉遲恭二人之畫像貼在門口,以平息鬼祟,(攝影:鍾元/大紀元)

《古韻新風-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特展》,由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河南博物院及開封市博物館所典藏的朱仙鎮木版年畫精品52件。館長張譽騰表示,朱仙鎮是南宋岳飛大敗金人的地方,也是中國四大年畫產地之一,朱仙鎮的年畫由於藝術風格非常獨特,所以在年畫產地裡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7]]

步下鞭 河南朱仙鎮《開封市博物館藏》。(攝影:鍾元翻攝/大紀元)

秦瓊、尉遲恭成民間代表性門神圖像

策展人江桂珍為讀者介紹,《西遊記》中敘述唐太宗因秦瓊、尉遲恭鎮守宮門而驅逐龍王亡魂入夢侵擾,遂命畫工繪製秦瓊、尉遲恭二人之畫像貼在宮門口,以平息鬼祟,使得秦瓊與尉遲恭成為民間用以驅妖除魔的代表性門神圖像。

在傳統中國建築從大門一進來,房子會有一扇影壁(又名照壁、蕭牆),是為了阻擋外面有些壞的東西直接進到家裡面,通常都會貼鍾馗,因為他具有除妖逐魔的功能。(攝影:鍾元/大紀元)

她說,展場進來特別設了一扇影壁(又名照壁、蕭牆),在傳統中國的建築從大門一進來房子會有一扇壁,是為了阻擋外面有些壞的東西直接進到家裡面,通常都會貼鍾馗,因為他具有除妖逐魔的功能。

[[8]]

大鞭鐧 蘇州桃花塢 引自 《中國門神畫》。(攝影:鍾元翻攝/大紀元)


[[10]]

神荼 鬱壘 天津楊柳青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攝影:鍾元翻攝/大紀元)


[[12]]

大錘將 山東濰縣 引自 《中國門神畫》。(攝影:鍾元翻攝/大紀元)

中國四大年畫產地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享有中國民間藝術與古代印刷術「活化石」的美稱,是中原地區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被視為是中國木版年畫的源頭,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與江蘇桃花塢並稱為中國四大年畫產地。江桂珍說,朱仙鎮、濰坊的年畫,看起來比較粗獷;楊柳青、桃花塢的則比較細膩。

[[4]]

三娘教子之二《河南博物院藏》。(國立歷史博物館)


五子登科 《開封市博物館藏》。(國立歷史博物館)

門畫類

朱仙鎮木版年畫題材主要分為門畫類、神禡類及戲齣類三種,展出的年畫作品中,以「門畫類」年畫最具代表性,江桂珍說,如秦瓊、尉遲恭為主的武門神畫貼在外門;各類象徵吉祥如意的文門神畫,如《福錄壽》、《五子登科》則貼在內門。

《五子登科》取材五代十國時期,范陽人竇禹鈞教子甚嚴,五個兒子相繼登科的故事,也就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 《三字經》中所傳頌的「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和合二仙》很適合貼在夫妻的房門上面,象徵夫妻相愛、全家非常的相順大吉、幸福美滿;《麒麟送子》是新婚夫婦貼在房門上,希望能夠早生貴子。

[[1]]

灶王 《河南博物院藏》。(攝影:鍾元翻攝/大紀元)


牛王、馬王 《開封市博物館藏》。(攝影:鍾元翻攝/大紀元)

神禡類

古代中國常見以「馬」陪葬的葬俗,以馬陪葬的用意是作為往生者到另一世界的代步工具。東漢蔡倫發明造紙之後,出現以紙做成的「紙馬」。後人開始將馬與神像畫在同一張紙上以供祭祀,作為神祇往來天界與人界之用。民間視「紙馬」為神佛所憑依,好似騎在馬上,因而又稱為「神馬」或「佛馬」,後為表示對神明之敬意,才加上「示」,始成為華北地區民間通稱的「神禡」一詞。

「神禡類」主題包括了灶神畫、牛王、馬王、家堂畫、天神畫與鍾馗等,家喻戶曉的民間神祇。江桂珍說,《上官下財》的年畫,上部為關羽,下部為增福財神,取其「官」之諧音與畫面中的位置,而讀為「上官下財」,寓意可以帶來官運和財運。古代人家在灶頭上,大都會貼一張灶神畫,因為灶是我們煮東西糧食的來源,希望家裡一年都有豐收的東西可以吃。

[[22]]

戲金蟾 《河南博物院藏》。(國立歷史博物館)


九龍山 《河南博物院藏》。(攝影:鍾元翻攝/大紀元)

戲齣類

江桂珍表示,「戲齣類取材於戲曲故事或歷史傳說,是民間的演義小說、傳奇之類。」她說,如描繪趙雲闖入重圍,救出阿斗的《趙雲救主》,以及取材自戲曲的《劉海戲金蟾》,畫中劉海演變為稚童形象,穿彩衣,執錢串,翩翩起舞,金蟾則正欲跳躍,富有動感,整幅作品寓意富貴永遠,健康向上之意。

《古韻新風-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特展》即日起展至3月17日止,於新年期間為民眾提供一精彩的應景藝文活動的好去處。主辦單位希望藉由年畫作品的藝術性展出與文化性詮釋,讓觀展民眾在欣賞年畫藝術美感的同時,也能體會其常民文化內蘊的信仰與風俗。

(責任編輯:李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