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德語(六):一分為二的可分動詞
德語裡的可分動詞和從句這兩種語法現象有甚麼共同點?我敢打賭,德國人一定回答不出這個問題,只有我們這些飽受可分動詞和從句之「苦」的外國人才能知道答案,那就是:這兩個都是鍛練思維連續性的極佳訓練。
關於從句如何訓練思維連續性的問題,我們已經在前面的文章中講過了,那這個可分動詞呢?舉個例子吧,舉辦(stattfinden)這個詞,是由statt和finden兩部份組成的,在德語裡說這個詞的時候,不是一下子就把兩個部份都說出來,而是把第二部份finden放在主語後面,第一部份statt則放在句子的最後。
如果用中文詞「舉辦」比喻一下的話,就好像把「辦」放在前面,「舉」挪到句子的結尾一樣,比如英國今年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要這麼說:英國今年「辦」奧林匹克運動會「舉」。(In England finden dieses Jahr die olympischen Spiele statt)。舉辦兩個字分開說,而且還要倒過來說,聽上去別提有多彆扭了,因為我們中國人從小就沒有這種思維方式,我們一旦把一個動詞比如舉辦說出來了,就不會再想著這個動詞了,就把全副精力集中到了說後面的話上了。可是德語裡,把finden說完了,雖然思維已經離開源頭順流而下,但是還要在finden這個地方牽一根細細的線,等到句子就要結束,思維的小河要入海了,卻又要一瞬間順著那根線「穿越」到源頭,將動詞的另一部份找到,然後再「穿越」回來,結束句子。
不過後來我發現,這其實是因為我們成年外國人學習德語的時候一開始就把順序搞反了,我兒子上幼兒園時,我觀察他如何學德語,才發現了這個問題。兒子是在德國出生長大的,學德語當然是最自然的一種狀態,比如wegfahren(出發、離開)對他來說不是一個詞,他的語言系統裡只有一個fahren(行駛,走),然後在句子後面再加上各種「小尾巴」,比如weg,aus,fort……所以他的思維從來都是順著的。而wegfahren,ausfahren,fortfahren等等這些詞的原型要到上學以後才慢慢學到。而我們成年外國人(或者說我經歷的那種學習方式)是先學動詞原形,以後再琢磨出裡面的結構,好像蓋房子的時候先蓋第二層,再打地基,順序都是反的,要適應好長一段時間才能順過來。
當然可分動詞通常也不是那麼可怕,如果動詞兩部份之間沒有插入很多內容的話,那麼後面的小尾巴也就不容易忘記。但是如果加很長內容的話,比如在finden和statt中間加上「2012年在7、8月間的酷暑中、在倫敦著名的某某河畔的某某地」,那麼在思緒已經在盛夏裡的某某河畔徜徉了一會兒後,實在是不容易一下子又回到冷冰冰的語法世界,精準地把另外那一半動詞不打結巴地說出來。
我不知道德國人是否因為這些語法日復一日的「訓練」而使得思維真的變得很有連續性。我以前有幾年的時間經常在德國各地跑,在汽車上問要在哪一站下,司機有時候就會說:「我到時候提醒您。」車子一直往前開,不知道有多少批人上下車,也不知道司機和多少人說過話,賣了多少票。一個小時之後,當我以為司機早已把我忘得一乾二淨的時候,他突然提醒我:「下站您就該下了!」那條思維的線好像永遠都斷不了似的。
至於語言是否真的會影響人的行為模式,這個就是科學家們的研究課題了,而我現在做的,就是手捧一杯香茶,坐在陽台上,迎著拂面而來的微風,帶著些許感概,回憶一下當年學德語的那些趣事,心有所動之處就隨手記下,博得有類似感觸的同道之人會心一笑,於我,也就足矣。(系列文章完)
(責任編輯: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