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媒體看中國 霧霾之影響:危機,轉機?
【大紀元2013年01月16日訊】(美國之音記者丁力, 黃耀毅 華盛頓報道) — 美國等各國媒體大量報道和議論中國的霧霾之災。有媒體表示,嚴重空氣污染可能引發動亂,變成中共的政治危機。也有媒體指出,這揭示了中國經濟大發展的環境代價,可能促使中國改革經濟發展模式,形成轉機。
外電最近對北京等中國眾多城市的霧霾和空氣污染有不少報道。
在星期二上午,英文的谷歌新聞網顯示,已經有1300多篇相關的英語文章。
衝擊經濟 危及健康
1月14日污染性雾霾笼罩下的北京中央商务区
法國世界報(Le Monde) 以《在北京,空氣污染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為題加以報道,並且提到中國政府在2012年10月終於同意自行監測。
日本朝日新聞則說,在中國各個都市,空氣污染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朝日新聞也引用了美國大使館的空氣監測指數報告,並且指出中國官方自己監測的污染數值低於美國的報告。
洛杉磯時報星期一是這樣說的:從北京到貴陽,濃重的污染迫使公路關閉,飛機停飛,體育比賽取消,還把無數人送進醫院。上星期六美國駐華大使館檢測到的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達到每立方米886微克。300微克到500微克就對人體有危險了,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日平均水平是低於20微克。中國政府在週末的統計也顯示,33個城市的污染達到危險程度。星期日的數字好一些,但美國和中國雙方的檢測都顯示,中國仍然有一億多人呼吸的空氣有危險。這一幕凸顯了中國的脆弱性。
點擊右鍵下載
影響政治和社會穩定?
曾經獲得國際環保獎的北京環保人士戴晴說:「這很危險,如果中國出現了社會動亂,那不會是因為貧富差距,不會是因為腐敗,而會是因為環境。」
洛杉磯時報駐北京記者(Barbara Demick)在報道了戴晴的這段話之後寫道:「空氣污染可能變成中共的政治危機,中共把經濟迅速增長視為其持久合法性的關鍵。」
這位記者指的是執政的合法性。中共用GDP的大增長來論證「只有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來論證他們所說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但是一些環保人士和經濟學者指出,如果把中國經濟迅猛發展所付出的沉重的生態環境代價折算到GDP裡,中國經濟增長率就會大打折扣。
華盛頓郵報駐華記者(William Wan)一篇報道的題目是《北京居民和官方媒體對頑固的霧霾和政府的不作為受夠了》。文章說,盤桓在中國首都上空的霧霾凸顯了讓中國新領導層棘手的局勢,他們許諾要透明和改革,但是在中國環境這類老大難問題上,實現這種承諾也許是困難的。
天災人禍 經濟代價
巴爾的摩太陽報發表評論說,中國致命的霧霾的來源,和美國某些地區的污染源一樣,有燒煤的發電廠、汽車排放和製造業,而北京的地理和天氣狀況使情況惡化,污染性霧霾困在城市地區,持續了幾天。
這家報紙還說,中國「全速前進」的經濟增長政策顯然讓中國成為地球上環境最差的國家之一,北京是否真正吸取了教訓,還有待觀察,但是當污染足夠嚴重的時候,就連最極權的國家都被迫承認出了問題。
巴爾的摩太陽報這篇社論在標題之下說:「在中國首都呼吸有多難?情況糟到當局終於面對人們要求呼吸新鮮空氣的事實。」
污染連城 當局治污
過去中國互聯網上有個說法,說世界上污染最厲害的20個城市之中,有16個在中國。但是這種說法有爭議,有些人說並非如此。
美國時代週刊最近從北京發來的報道也提到這一點,報道說:「根據世界銀行的說法,世界上污染最厲害的20個城市,有16個在中國。」此外巴爾的摩太陽報的評論也指出,有一項估計說,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中有16個在中國,但是中國政府以及官方媒體都對這樣的事實刻意低調,只說那是」濃霧」。
洛杉磯時報的報道也提到2008年北京奧運的時候,北京當局投下了大約100億美元來改善空氣,包括遷移附近的工廠,將居民使用的煤炭改成天然氣,2010年還實施了新車廢氣排放量的新標準。而從今年1月1號開始,大約有75個中國城市有了即時的空氣懸浮顆粒數據。
透明度大增,新官新風?
面對這次環境危機,中國官方和媒體的表現比過去開放和透明得多。美國國務院星期一說,中國政府在74個城市檢測霧霾濃度,並且公佈檢測結果,是照顧人民健康的一個好開端。
不少美國媒體紛紛強調這個方面,紐約時報採用的一個標題是《中國允許媒體報道空氣污染危機》,後來改成了《中國讓媒體報道空氣污染危機》(China Lets Media Report on Air Crisis)。華爾街日報的一個標題是《中國媒體對污染問題改變了調子》,休士頓紀事報的標題是《嚴重的北京霧霾促成了不尋常的透明度》,《商業內幕》網站的標題是《就連中國官方媒體也被北京史無前例的污染所激怒》。
這裡有物極必反的意思。英文的紐約時報網站發表一篇署名評論說:「中國新政府也許在利用這種大力報道來顯示自己對透明度和負責性的承諾,也利用這場危機來推動艱難的改革,走向一個比較能持續的發展模式。」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中國新的領導層樹立和展示新作風,他們剛上台,歷史包袱比較少,在上任初期揭示弊端,可以顯示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民眾推動官方?新媒體推動官煤?
還有人認為,中國的新媒體,特別是被稱作社交媒體和「自媒體」的微博,在這方面推動了中國官方和官方媒體。獲得過國際環保獎的北京環保工作者馬軍告訴美聯社:「考慮到公眾傳播信息的能力,特別是社交媒體,政府不得不做出調整。」
社交媒體的有關內容豐富多彩。下面是4個例子:
1,美國駐中國大使館在社交媒體上發佈自行監測的空氣質量信息。去年6月中國官員要求美國使館停止發佈,還說美國使館的監測不嚴謹不科學,結果中國民眾寧願相信美國使館的數據。
2,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在推特上貼出一張自己帶著防毒面具的照片,抗議北京的空氣污染。
3,最近因為在微博上支持南方週末而被「喝茶」的台灣藝人伊能靜,今天也引用北京霧霾來比喻中國的新聞自由情況,她寫道:「黑霧黑煙愁煞人」。
4,新華社的中國網事微博還改動了成語,寫道:面對十面「霾」伏,如何自強不「吸」。
自強不「吸」之策
海外媒體也談到了霧霾之下中國居民的一些對策。
香港的蘋果日報說,很多人戴口罩,買口罩,結果,口罩貴了4倍。有些人不出門,有些人出遠門,到外地避難,有大批北京人去了海南島。
國際先驅論壇報引用北京一位網民的話說,這是北京有記錄以來空氣污染最厲害的日子,所有居民家中都打開了空氣清潔器。
但是美國時代週刊北京記者站負責人(Hannah Beech)指出,空氣清潔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她寫道,她家裡的1000多美元的空氣清潔器開足馬力,但空氣污染依然嚴重,污染程度大約是世界衛生組織安全標準的40倍。
這位記者還寫道,她只有在每次離開中國然後返回北京後才感到北京多麼令人窒息。她到洛杉磯、香港和印度的德裡,都對那裡明淨的天空感到驚奇,儘管哪些地方的人也抱怨當地空氣污染。而回到北京幾天後,她就調整了她的期望,她每天早晨打開窗簾時,心想,也許那是霧,而不是煙塵。
(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