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七、八千年前,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華夏先民,就從掘土、採礦、伐木等生活歷練中,認識了「玉」是「美而不朽」的石頭;它散發春陽般的光澤,富含著豐富的「精氣」,也就是「能量」。
於是將美玉按照心目中陽、陰二氣運行的模式,琢磨出圓璧與方琮,甚至雕刻出神祇、祖先的模樣,刻畫上「密碼」式的符號,希望經由「制器尚象」發揮「同類感通」的法力,與天地對話。
他們相信萬能的宇宙將神秘的生命力經由神靈動物的傳遞,才降生出了人類。從「萬物有靈」的思維中,發展出中國特有的「龍鳳文化」。古人通過配戴雕琢龍、鳳、虎、鷹的玉飾,彰顯自身氏族特有的神靈秉賦,也就是天生的「德性」,此後儒家文化將玉的物理特性擬人化,將美玉詮釋為具備仁、義、智、勇、潔等「君子之德」。
中國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氣的結晶,用作人、神心靈溝通的仲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參悟生死,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是人類永恆的哲學命題,而玉則被當作能夠使人長生不死,永保青春的器物。
古醫書稱「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無毒」,並稱玉是人體蓄養元氣最充沛的物質。認為吮含玉石,藉助唾液與其協同作用,「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熱,平煩懣之所,滋心肺,潤聲喉,養毛髮。」因而玉石不僅作為首飾、擺飾、裝飾之用,還用於養生健體。
自古,各朝各代帝王嬪妃養生不離玉,而宋徽宗嗜玉成癖,楊貴妃含玉鎮暑。此外玉在喪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無比神聖的宗教意義。
「玉」字的最早出現始於我國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鐘鼎文中。漢字曾造出從玉的字近500個,而用玉組詞更是無計其數,漢字中的珍寶等都與玉有關,後世流傳的「寶」字,是「玉」和「家」的合字,家中的玉就是寶。自從倉頡將玉造字為王者腰間的一點配飾,玉就和治國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傳說遠古時代黃帝分封諸侯的時候,就以玉作為他們享有權力的標誌,此後,許多帝王的「傳國璽」也都是玉做的。商朝就已經使用墨玉牙璋來傳達國王的命 令,在有文字記載的周朝(西元前11世紀——前256年)已開始用玉做工具。
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國王得到一塊非常珍貴的玉石「和氏璧」(現據專家考證, 和氏璧可能為綠松石質地),秦王知道後,許諾以十五座城池來交換,雖然最後被識破只是一個陰謀,但也可見當時寶玉的價值。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說的就是用自然玉石做成的器物,以及玉器的社會功能。取之於自然,琢磨於帝王宮苑的玉製品,被看作是顯示等級身分地位的象徵物,成為維繫社會統治秩序所謂「禮制」的重要構成部分。
1958年在南陽黃山仰紹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圭形玉鏟,可以看作是玉器誕生的標誌。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中國第一個玉器高峰時代,即東漢時袁康所說的「玉兵時代」,他在《越絕書》中說:「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在這個時代人們使用當地所產玉石製成了大量玉器。
當時有三個產玉中心:一是南方江浙一帶以良渚為文化中心;一是北方遼寧一帶以紅山文化為中心;一是西北以昆崙山和田玉為中心。據考古學家研究,這個時代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時代。
在這一時期出土的玉器,首先是作為巫覡祀神,溝通天地人的媒介。圓形中空的玉璧,是先民升天通靈的祭器,外方內圓的玉琮作為禮地之器,與天圓地方的原始宇宙觀念相關,象徵著天地、神靈、祖先的法力。紅山文化中的玉龍、雲形玉佩,是部落圖騰和首領權利的標誌物。
夏商時期,東部沿海的製玉工藝與西部新疆的和闐玉匯聚中原,形成玉文化一統之大觀,河南偃師二裏頭出土的玉戈、玉鉞、玉璋、玉刀,顯示出高超的開料技術和精細的雕工。
商代晚期安陽殷墟墓所出的玉器,包括禮器、儀仗、工具、用具、佩飾、藝術品、雜器七大類,特別是動物形生肖玉佩,種類繁多,雙線陰刻的誇張洗鍊與自然天成的俏色手法運用,將中國上古玉作推向鼎盛。
兩周時期,隨著社會禮制的日臻完善,玉器不僅是貴族在進行祭祀,朝聘、征伐、宴享、婚配、喪葬等活動的國家重器,如圭、璋、壁、琮等。同時人們將玉的貞潔無暇之比附君子之美德,作為美好事物與人格的參照物。
「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特別是組合玉佩,是將黃、環、珠、歙(用骨頭製成的,用來解繩結的錐子)等,以彩綬貫之,由短及長,鏘鳴清樣揚,以約束行止,諧和體貌。且這一時期的玉器紋飾多勾雲紋,粗細陰陽,勾連多變。成為上古服飾的一道亮麗之美景。玉之概念已經遠遠超出自然屬性。
春秋戰國時期,琢玉工具得到了改善,雕刻工藝也不斷提高,出現了浮雕、半浮雕和精湛的透雕技法。玉器成品常見有玉璜、玉琮、玉璧、玉鐲、玉環、玉劍飾、龍形佩、成對器形玉件等。採用的玉材多為青玉和黃玉,白玉少見,亦有採用「獨山玉」的。
兩漢王室尚玉更甚。在大力倡導孝義和厚葬的社會習俗中,以期保護死者不朽的喪葬用玉的明顯增多。玉衣、玉九竅塞、玉焓、玉握等,是漢代王公貴族特有之葬具。玉衣的使用根據等級不同,有金鏤、銀鏤、銅鏤、絲鏤之分。另外,乞求神靈的保佑、祓除不祥的辟邪用玉大量出現,如玉剛牟、玉翁仲等。
在漢代常見的玉佩,還有稱為牒的心形玉佩喝線條流轉婀娜的「翹袖折腰」的舞人佩。貴族配劍,常以劍首蚌鉍四種玉裝飾,稱為玉具劍。玉質有青玉、黃玉、墨玉和白玉。白玉成為玉中上品。
魏、晉和南北朝時,石刻的風行使玉器製作少被重視。傳世的器物很少,但圖案清晰,十分秀麗。玉材有青玉、黃玉,白玉很少。
隋唐時期,盛世開明,經濟繁榮,絲路暢通。玉雕藝術由衰轉盛。唐玉受西域文化和佛教藝術影響,呈現出新的面貌。唐人玉帶板上多飾「蕃人進寶」、「伎樂 人」形象;玉飛天則是最早的佛教玉雕;其他玉佩飾也多以珍禽瑞獸為主;光潔玉潤的碾琢喝富麗華美的神韻透出玉質之美。
唐代玉器出現了花鳥、人物飾紋,器物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並增加了有實用價值的杯、碗、盅等。玉器圖案大量採用纏枝花卉、瓜果鳥獸、人物飛天、蟲魚為主要題材。刀法不亂、佈局均勻、細而厚重是唐代玉雕的獨特的時代風格。
宋元以後,社會出現了規模可觀的玉雕市場和官辦玉肆,開後代世俗陳設玩賞玉之先河。宋代出現的宋之肖生玉具有北方草原民族的濃鬱氣息,仿古玉器多為仿漢玉器。
玉器以花、鳥、獸類為主,以龍鳳呈祥圖案為多。實用品有杯、洗、帶板,陳設品主要有獸、魚。當時,盛行做古玉器。仿古器形有青銅器、佩件,如劍飾、帶 板、佩飾等,玉材主要有白玉、墨玉、青玉,其中最多的是青玉和白玉。
金代傳世古玉中「春水玉」、「秋山玉」,前者鶻擒雁鵝春草間,後者虎逐群鹿秋山中,層次富於變換,雕法多樣。
元、明、清是中國玉雕工藝的繁盛時期。元代的雕工突破了宋代琢工。雕琢有粗有細,但粗獷的刀法深厚,頗有古風,細緻得出奇,獸件上雕刻的毛髮,刀法流暢,刻出的雲紋上下翻騰,氣勢磅礴。這時期出現了「凸雕法」和「透雕法」,尤其凸雕的細工碾磨技法,更是前所未有。
明代,揚州出現了大型玉器和以蘇州為中心雕琢各種精巧的玉器,又由於新疆玉材的大量入關,玉雕技法不斷提高,作坊林立、人才輩出,名作極多,在中國製玉史上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玉雕刀法出現了「三層透雕法」,鏤雕十分精細,藝術性很高。題材也多,常見有松竹梅、花果、松鹿、人物、鳥獸、纏枝花卉等。
清代,特別是十八世紀後半期,清朝征服回部,直接控制和田玉料的開採;對西南的開發也導致緬甸翠玉的輸入。由於皇室的主導,玉雕工藝達到了新的高峰。乾隆年間北京城為全國製玉中心,並召集各路能工巧匠獻藝,出現了「俏色做法」、「半浮雕」、「透雕」等各種琢法。
清代玉器雕琢得十分可愛,大小器件玲瓏精緻形象逼真。玉料選用也相當嚴格,但只要符合要求的玉材,無論是白玉、碧玉、墨玉、黃玉等都被採用。玉雕小至寸許,大至萬斤。鬼斧神工的琢玉技巧發揮到極致,山水林壑集於一處且利用玉皮俏色巧琢,匠心獨運,集歷代玉雕之大成。
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寶館」珍藏的精品展現了明、清兩代玉雕精華,其中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圖」特別引人注目。小件玉器,例如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的「翡翠白菜」、「東坡肉」等等,和流傳民間的小型器件,無論山水、花卉、人物、花鳥、飛禽、走獸,都雕得活靈活現。
玉器從遠古走到今天,近八千年的發展,使玉雕具體的展現了華夏民族敬天法祖的神傳文化的倫理綱常,中世紀以後,形神兼備的寫實手法體現在玉雕作品中,也展現出華夏子民格物致知的「求真」治學精神。「敬天格物」詮釋了我們華夏民族的特性,也體現了中華古玉深層的人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