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聲揚基隆7日電)總統馬英九今天首度訪視彭佳嶼並將發表「東海和平倡議」後續推動計畫重要談話。彭佳嶼與釣魚台互為犄角,扼控東海大陸棚,附近海域為全球四大漁場之一,經濟與戰略地位重要。
釣魚台與彭佳嶼同屬中華民國領土,釣魚台行政區屬宜蘭縣,彭佳嶼離台灣較近,釣魚台位於彭佳嶼東北方約140公里處。
海巡署資料指出,釣魚台列嶼位於東海大陸礁層的邊緣,為一貫穿第三紀岩層噴出的火山島,是台灣北部大屯山、觀音山脈延伸入海底的凸出部分,在地質上與台灣東北方花瓶嶼、棉花嶼、彭佳嶼的北方三島一脈相承。
彭佳嶼位於東經122.5度、北緯25.38度,基隆外海約56公里處,全島面積約1.14平方公里。島上地形相對平坦,最高海拔142公尺。
台灣行政區劃上,彭佳嶼隸屬基隆市中正區,分編為「中正區彭佳嶼8號」、「中正區彭佳嶼10號」。
要到彭佳嶼,一般漁船行駛約需2小時30分,搭乘直升機15到20分鐘,不過,島上長期屬於軍事管制區,登島必須經過許可,基隆市政府每年都會派人登島進行生態調查。
基隆市政府府產業發展處表示,彭佳嶼由於長期管制,免於遭受過多人為干擾,保有自然風貌與火山地質,且位處琉球島弧的延長線上,是候鳥春秋兩季主要遷移路線,也是台灣北部重要的海鳥繁殖地,周邊海域更是傳統漁場。
產發處說,彭佳嶼又名「草萊嶼」,有的漁民則稱「大嶼」。至於為何後來叫彭佳嶼,有兩種說法,一是環境清幽,有如人間仙境,猶如古代彭祖修練成仙居住的壽山;另一種說法,早期到基隆開墾的移民經常因為水源、土地使用而爭執,械鬥過程中,有彭姓人家畏懼遭到波及而舉家躲避至此。
根據市府考證,彭佳嶼早在19世紀就有人居住。清朝咸豐初年,曾有20多戶居民到彭佳嶼定居,以漁業為生,直到1884年清法戰爭,法軍攻擊基隆,島上居民紛紛遷徙避難。20世紀日治時期,船隻航行較為安全,才又有人登島居住。
日本統治期間,彭佳嶼出現首座燈塔,為海上船舶提供導引,但也因為「目標太明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數度被轟炸,不但島上房舍被炸毀,燈塔裡的水晶折射設備還留有遭彈藥毀損的痕跡,訴說烽火歲月。
市府表示,日本在1909年創立彭佳嶼燈塔測候所,1936年改為台灣總督府中央氣象台彭佳嶼測候所,也就是現今的彭佳嶼氣象站。
目前島上有海巡署、關稅局、氣象局人員,海巡署並在島上興建簡易儲水、太陽能設施,並有直升機坪,提供駐島人員生活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