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等於高產能嗎? 恐是工作狂徵兆
【大紀元2012年09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葉澄旭編譯報導)縱使在職場上每天第一個到辦公室,最後一個離開,早來晚走,備受稱讚,卻將每週的工時延長至60小時。
研究發現,長時間工作無助於提高生產力,也無法培育優秀的員工。反之長期工作忙碌,犧牲家庭生活和運動時間,壓力倍增,最後精疲力竭,這極可能是工作狂的心理傾向。
專家提供許多工作狂的行為表徵包括恐懼失敗、睡眠時間少等,以便您檢視身邊的家人、同事或自己是否出現工作狂傾向。
21世紀的美國社會,當人們問安時已經習慣帶著抱怨的語氣回答︰「我一直很忙。」而對方總是回應︰「很好啊,總比沒工作好!」
愛德華是設計師,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已經持續3年,太太不斷抱怨他工作時間太長,完全不顧家庭,愛德華總是回答︰「我真的很忙,事情做不完。」
週末為了陪家人,不在公司加班,在家裡加班,經常熬夜,上床睡覺還想著工作。愛德華勤奮工作,已經很多年沒運動,近來身體頻頻出現問題,再加上老闆與客戶對他最近的工作產出不太滿意,愛德華感到很沮喪。
忙碌不等於高生產力
加拿大《金融郵報》(The Financial Post)報導,現在的社會將「忙碌」與象徵事業成功的「高產能」畫上等號。事實上,忙碌不會導向高生產力,反而造成一連串的焦慮和壓力。
美國知名作家克萊德爾(Tim Kreider)認為,人們只是表面上假裝抱怨忙碌,其實是自誇很有成就,但也是同樣這些人抱怨自己已經精疲力竭了。
企業高階管理人員諮詢顧問威廉斯(Ray Williams)表示,多數忙碌的高階主管都沒有時間度假或與家人相處,幾乎是工作量過大,壓力超過負荷,但他們都無奈地說︰「沒辦法,工作很多。」
克萊德爾解釋,極度忙碌的人都是因為個人的野心、慾望或焦慮所致,他們沉溺於忙碌,如果不工作便會感到焦慮或有罪惡感。所以「忙碌」成了心理的保護機制,可以避開空虛感。
諮詢顧問威廉斯說明,勤奮工作的迷思是因為社會中產階層與貧窮階層普遍相信,勤奮工作是通向成功與財富的道路,以致沉迷於工作,甚至成了工作狂(workaholism)。反之上層社會與富有者不認為勤奮工作就能成功。
此外現在社會形成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什麼事都不做是不對的,造成我們不僅身體在工作,連思想都24小時處在工作狀態中,已經無法安逸閒散、什麼都不做。人類需要適時的安逸閒散,就如同人體需要維生素D一樣,否則容易產生心理疾病。
不管任何世代的人都應該了解一個事實,工作時數長短並不直接影響工作產出。羅賓森女士(Sara Robinson)在AlterNet新聞網上提到,150年的研究證實長時間工作將會削減公司利益,降低產能,損害職工健康。
20世紀期間美國企事業領導人普遍都有一個共識,每週讓員工工作超過40小時是浪費時間與金錢,既愚蠢又危險的舉措。
研究發現,知識工作者每天睡眠時數比勞動工作者少約6小時,若因工作而少睡一小時所引起的認知功能退化程度,相當於血液中酒精濃度為0.10時的認知狀態。
許多意外事件的發生是因為決策者工作過度、太過疲勞所造成的判斷失誤,如著名的埃克森瓦爾德斯漏油事件(Exxon Valdez oil spill)和挑戰者號爆炸事件(Challenger explosion)。
所以專家們建議,提高生產力和生活滿意度的最佳方式是減少工作量,回歸到每週工作40小時的朝九晚五型態,不要再超時工作到55小時。
檢測工作狂傾向
《今日美國報》2008年曾刊登一項調查,從1987至2008年人們一年比一年更忙碌,女人比男人忙,30-60歲者最忙。
忙碌中56%的人犧牲最多的是睡眠,52%犧牲休閒娛樂,51%犧牲嗜好,44%犧牲交友時間,30%犧牲家人相處時間。1987年尚有50%的人每天至少與家人共進一餐,到2008年減少到只剩20%的人。
工作狂傾向的人多耽溺於工作的成就感,有一種必須完成工作的強迫性慾望,認為工作比家庭、朋友、休閒生活重要,甚至比健康重要。工作狂傾向者雖然在工作與經濟上較為成功,但是缺乏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甚至因為壓力與缺乏運動而出現健康問題。
《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的專家提供工作狂傾向者可能出現的態度與行為表徵,做為家人、同事或本人檢測的參考︰
1. 隨時都很注意自己工作上的要求,不允許有疏失。
2. 害怕發現自己犯錯,為了挽回面子經常編造藉口或謊言。
3. 經常表列清單,並使用省時的工具與配件。
4. 日復一日長時間工作。
5. 睡眠時間很少。
6. 吃飯時間既短又匆促,馬上又回去工作。
7. 害怕閒散懶惰,經常把工作行程填得滿滿,完全無法感受安逸閒散的樂趣。
8. 恐懼退休。
9. 將工作與休閒重疊,例如出差時帶著家人一起去。
10. 極度想要超越他人,害怕在眾人面前失敗。
11. 任何地方都能工作,甚至在浴室也能工作。
12. 很害怕無聊,易怒缺乏耐性,魯莽武斷。
(責任編輯︰畢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