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前,我居住於臺北;當時是職業婦女,常利用公司午休時間,到附近市場買菜,好預備下班後直接回家下廚。工作的地點在承德路,距離我家不遠,所以安步當車,天天走路上下班。
每回經過民權西路,穿越雙連街這條窄小的巷弄,我就會情不自禁,被這一帶店家昏黃的燈光,和飄散在空氣中傳統美食的香味給吸引住……這家好吃的「燒麻糬」,就是一次路過,驚鴻一暼老闆娘站在大油鍋邊,雙手熟練的搓揉麻糬球,讓顆顆渾圓雪白的球體依序鋪排在黃澄澄的大油鍋裡……我忍不住好奇心,當下便想嚐嚐看這「燒麻糬」究竟是甚麼滋味?於是忙裡偷閒,我進店找了個位置坐定;順便給自己找了個藉口--拎菜的手終於可以輕鬆的休息一下啊!
原來老闆娘將2顆「燒麻糬」放在美美的瓷盤裡,上頭淋了很多花生粉、白芝麻、糖粉,再貼心的附上一杯「無糖熱紅茶」讓客人搭配著吃。咬一口甜膩、溫軟又美味無比的燒麻糬,再喝一口熱茶順喉,對過去從來沒有這樣吃過麻糬的我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這才明白「燒麻糬」經熱油炸,主要是「溫熱」麻糬的作用,因麻糬本身不吸油。)從那次後,我果然「一試成主顧」,嘴饞的時候就來祭一下五臟廟。
歷經這麼多年,想不到我家黃昏市場附近的一家冰店,在中秋過後也會供應這道「燒麻糬」,也跟臺北那家「燒麻糬」老店一樣附送一杯熱紅茶。我不禁去吃過幾回,怪的是吃起來味道差很多,跟我腦海中記憶的滋味完全不同。好奇問過老闆娘,才明白原因所在,過去「燒麻糬」用熱油溫熱〈所以麻糬表皮不回縮也不乾硬〉,而她家則是自創的作法;將「燒麻糬」泡在熱的黑糖水中加熱,糖水因此濃度增加、水分減少,讓麻糬的表皮乾硬,也就少了麻糬該有的Q彈性。
吃東西就是這樣,因為每道美味中都有時光記憶,每個記憶中也都有聯結美味;如今年歲越大,我越想在美味中找尋記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