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土壤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昆士蘭科技大學的科學工程系的土壤學家Marek Zbik博士發現了月壤中的玻璃泡(Glass bubbles,譯者註:當隕石撞向月球時,周圍的沙子會融化成玻璃,形成玻璃狀物。)中含有納米顆粒,它們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釋月壤的獨特性能,不過這些罕見的納米顆粒的來源一向是個謎。
Zbik博士採用「同步加速器納米層析(synchrotron-based nano tomography)」的新技術,可以在不破壞樣品的情況下,通過光顯微鏡來製成納米粒子的3D圖象。他發現,玻璃泡內部並不像地球上的氣泡含有氣體或水蒸氣,而是整個球體內部布滿了多孔網絡,這些網絡由異形玻璃狀顆粒組成。區別於傳統物理定律,納米粒子的運動符合量子物理學說。或許這些納米顆粒從玻璃氣泡中釋放後,與其他土壤成分混合,於是便賦予了月壤與眾不同的性質。月壤帶靜電,因而它在月表移動回旋。它極富有化學活性,還具有低導熱率,從而它可以存在於160度的月球表面,但是在零下40度時,它就到月表底下兩米的地方去了。它還極富黏性、易碎性,這些性質導致了月壤都受到了金屬與玻璃的磨損。
這樣,由於特殊的納米顆粒,月壤具有奇特的隔熱和反射特性;它還帶靜電,極富化學活性,可以在月球表面「回旋」;而它又富有粘性,所以不會到處飛舞,反倒是保持著均勻分布,沒錯吧?這類特殊土壤是一類電磁放大器,也是用以保護月球的緩衝劑,也許還是月球上的存貨呢!
針對前文所列舉的月球的種種謎團,有一種大膽的假說,認為月球是外表經過改裝後中空的人造機器。如此一來,才能圓滿解答月球留給我們的各種奇異現象!這個假設很大膽,也引起不少的爭論。然而不爭的事實是,月球的的確確不像是天然形成的。月球就像精密的機械一樣,視角也與太陽一般大,天天以同一面面對地球,正好用以在夜晚接替太陽,而且是用其反射能力強的那一面照明地球的。外面是一層高硬度的合金殼,可以承受長時間高密度的隕石轟擊,仍然完好如初。如果是一個天然的星體,是不該具有這麼多人造特徵的。
其實,現在我們知道月球總是以光滑的一面面對地球,而以粗糙的一面背對地球,這是不是告訴我們月球是為了在夜間照明地球上的人們而造的呢?(如果月球是外星人監視地球的宇宙飛船,他們不必做這麼大的宇宙飛船,也不必具備照明功能,相反的他們應該將月球做得越隱蔽越好,不是嗎?)創造一顆類似自然的星體,利用它表面的反射能力(由專門的強反射能力的納米材料)照明地球,這個想法很符合環保概念,因為不需要發電製造大量的污染,也很聰明,因為它能一次照亮幾乎整個地球黑暗的一面。雖然這是個很不可思議的想法,不過卻也不無可能吧!如果今天我們的科學技術進步到這樣的程度,我們會不會這樣做?那麼如果在史前地球上真的有高度發達的人類,他們有沒有可能放一顆月球上去,照亮漆黑的夜晚?(待續)
--摘編自明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