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要聞

臺灣競爭力與GDP存巨大鴻溝 專家解析

【大紀元2012年09月18日訊】(新紀元週刊292期,記者趙芷菱臺灣報導)根據亞洲政經風險調查:臺灣第二季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負成長0.18%,首度居亞洲12國之末。另一方面,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報告:臺灣競爭力排名全球第13、亞洲第四;以及臺灣的外匯存底仍居全球第四。這些經濟報告看起來似乎相互衝突。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最新全球競爭力報告,臺灣連三年排名全球第13、韓國從24名進步到19名,中國則從26名退步到第29名,雖然臺灣多項指標拿下全球第一, 但創新指標卻從第九名退步到第14名、預算赤字則退到第100名、政府總體債務也退步到75名。

而今年GDP跌破2%,成長估計值下修至1.47%。代表臺灣景氣低迷指標的對策燈號,也連續出現九個,與金融海嘯時期的紀錄同為史上第二「慘」。經建會的資料顯示,連續藍燈最長紀錄是2000年爆發的網路泡沫危機,當時共出現連續15 個藍燈燈號。

競爭力與GDP存有很大鴻溝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說:「若從過去數字來看,臺灣應該早就很有競爭力,但GDP這半年來卻持續惡化,這二者存有很大鴻溝,競爭力僅能就有限資料去評比,無法深入每個國家的資料作分析。就以臺灣研發、創新為例,雖然數據顯示表現良好,但若與德、美、韓等國作比較,會發現其實都不是關鍵性的專利。

而且臺灣政府長期以來為了競爭力的比較排名、會特別針對評比的項目去努力、刻意操作,因此競爭力是僅供參考而已。」

外匯存底不等於經濟實力

邱俊榮表示:「外匯存底越高不一定是好,其一方面表示國家對外匯市場干預越多(即央行買入美元外匯、存在美國銀行裡越多),假若這一國家採取完全浮動匯率(即不干預美元市場交易」,那麼央行應該不會有任何的美元(外匯存底)才對,可見外匯存底不等於國家的經濟實力。」

「 但如果完全沒有外匯存底也不行,容易被投機客攻擊;而過多了,就像是把可用的能量存放在外國一樣。」

邱俊榮以中國大陸為例,「為促進出口、干預人民幣匯率升值,即在市場上不斷地放出人民幣換回美元,以抑制升值。但若順其自由市場機制升值,則進口品會便宜、購買力增強,老百姓的生活就得以改善,而刻意抑制的結果是犧牲人民的購買力。」

突破困境 產業結構升級

邱俊榮表示,全球景氣不好,臺灣受創特別嚴重,問題就出在產業結構,包括「量產代工」的生產模式、過度集中特定產業、過度集中單一市場。

他說,政府若想要拚經濟,就要讓臺灣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及朝多元化及分散市場的方向發展。

他也提到,GDP高的國家像是美、日、北歐等國,生活水平也高。靠真正的技術累積、資本累積、人力資源的提升,這才是要追求的健康GDP。而靠刺激或政府補助消費,這樣硬撐出來的GDP是揠苗助長、不健康的。

「比如歐債問題,就是政府錢花太多了。如採行新的節能減碳生產方式,就必須花費較高成本;另外其福利金也多,因部份是靠政府去支撐,這樣就相對危險,當政府財政困難時,也就出問題了。歐債危機是給我們很好的借鑑。」

依賴中國大陸市場 居世界之冠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劉孟奇認為:「臺灣過度依賴中國大陸市場,只要大陸經濟一感冒,我們就跟著發燒。」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最新研究報告,中國投資成長率每下調一個百分點,臺灣GDP成長率就會減少0.9個百分點,甚至比南韓0.6個百分點還嚴重,受影響程度高居世界第一。

劉孟奇表示:「自兩岸簽訂經濟協議(ECFA)以來,把很大希望都寄託在以『中國擴大內需政策』帶動『經濟成長』,現在證明這是不切實際的,政府把重心幾乎放在『靠大陸拯救臺灣經濟』上,反而錯失了過去幾年在研發創新和開拓新興市場等往上提升的時機。」

劉孟奇還表示,由於韓國產品和臺灣產品有高度重疊性,是臺灣最大競爭對手國。當我們糾結在ECFA有無實質效果與影響時,韓國的目標卻放在與歐美國等國簽訂FTA(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東南亞各國也全力衝刺全球化,與臺灣形成強烈對比,因此造成今天這種態勢,並不令人驚訝。

在韓國2004年均GDP首度超越臺灣後,差距已愈拉愈大,韓國已然躋身先進國家,「臺灣不要說四小龍了,比其他國家更慘。」其實令人憂心的是,韓國已與歐盟、美國簽訂FTA,將進一步壓縮臺灣企業的空間;更甚者,中國大陸與韓國的FTA已展開前期作業,一旦簽署,對臺灣傷害最鉅。

臺灣接單海外生產 經濟嚴重失能

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說,過去四年政府強調「臺灣接單、海外生產」的發展模式,雖然能夠增加臺灣GDP成長,但是卻不利於臺灣人民就業,且造成100萬生產主力外移、衛星工廠外移、工作機會減少,主力消費力也降低,讓經濟嚴重失去成長動能。

林向愷指出,海外生產另一個嚴重問題,是生產鏈西移中國,企業生產技術慢慢被中國大陸複製,讓臺灣競爭力流失:「這就是產業外移、西進中國的惡果。如果政府要靠中國大陸來解決問題,是不會被人民所期待的」。◇

本文轉自第292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mag.tvsmo.com/b5/294/11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