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9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小敏台灣高雄報導)長期以來農漁村被邊緣化,政府為照顧台灣60萬戶的農漁民,4,000個農漁村社區,促進農村發展,而量身打造「農村再生條例」政策,中央編列10年1,500億基金,後追加500億元,讓社區居民共同參與計畫,從活化產業、傳承農村文化、重視生態保育與建設或改善環境美化著手,透過培根計劃培育在地人才,讓居民凝聚共識,訂定社區公約以自主管理方式維護景觀,藉由多方管道進行農村活化,期吸引青年回鄉,成為富麗新農村。
臺灣農村的特色,在於農村文化與文物保存,同時也紀錄著農村發展過程的特殊意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農村再生計劃,結合在地吃喝農漁產與特色的手作文創產品,繼而發展農漁村觀光旅遊,讓民眾得以了解在地的農村文化特色與體驗農村生活,農村再造同時也醞釀著新的農村商機。
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與農村再生計劃執行單位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 聯合舉辦農村再生政策體驗參訪活動,透過山上與海邊兩個社區成功案例,讓我們一同來認識農漁村的魅力。
野牡丹花的故鄉高士村
屏東縣牡丹鄉是台灣最南端的原住民鄉。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當時日本以1871年漂流至此的琉球人被原住民殺害為由,藉故侵略牡丹鄉,其中高士村與此事件密不可分。
位於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的高士社區,居民大多是排灣族原住民,由4個部落組合而成,236戶人口680人,是南臺灣第一個通過農村再生計畫的原住民社區,績效至今才1年,對人力與行政資源匱乏的偏遠社區,亦顯農村再生計畫的重要性。
南部中心副執行長田清益表示,農村再生計畫執行,是由下而上、社區自主營造,在水土局投入下協助社區發展,能讓偏遠弱勢的高士農村,活化產業、促進農特產發展、提升經濟價值,創造就業機會。
高士社區位處偏遠山區,當地部落文化特色,有屬於自己族群的歌舞–八家舞、在每年農曆除夕舉辦迎祖靈活動、農曆7月送瘟神、4~5月野牡丹花祭、傳統婚禮,結合著歷史古道、千年神木、舊部落遺址等自然環境的資源;以在地的農特產和原民文化為基礎,推動生態觀光旅遊體驗活動。
高士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祕書張美惠說,「迎祖靈」於每年的除夕下午由頭目、祭司、女巫,帶領村民至祖靈廟祭拜,迎祖先回家過節。重拾「傳統婚禮」,是希望能喚醒現代人對婚姻的認識與重視。除此之外,聞名的高士國小旅人學苑,吸引不少觀光客入住,另溯溪、搗麻糬、鑫工DIY製作、木炭窯等多元的體驗活動。
成立「鑫工坊」,承襲祖先的手工技能,藉由金工藝術表現原住民部落的傳統精神,透過文化創作幫助婦女改變與改善現有的環境,提供自給自足的生活。
張美惠表示,高士社區推行自家戶種植野牡丹花,有野牡丹花的故鄉之美譽。這裡飼養放生雞、倡導無毒農業、揚棄過去大量伐木種香菇,改以推廣友善環境「高士太陽的香菇」,目前有12個產銷班種植段木香菇,採限量生產就地取木原地種菇,並拒絕用機器烘乾,採自然曬乾法,保留了香菇的鮮美與香氣,每年11-12月出產期的香菇最好吃,往年常供不應求。
「巴舒亞」代表著高士忍辱負重、堅韌的意志力、努力不懈的精神與驕傲的尊嚴。社區以巴舒亞精神為農村再生願景,推動巴舒亞農莊,建立農特產示範區,重視部落產業的推廣,發揚在地豐富的原民文化,藉此開展部落新契機,吸引年輕人返鄉就業。
培養在地人才、留住年輕人,是農村再生發展的基礎,使年輕人返鄉工作則為重點計畫,目前高士社區積極建立多元就業資訊及雇工購料機制,以導入原住民部落特色的生態造社,結合在地工匠及就地取材,讓住民投入環境營造、使產業活化、文化保存及生態保育等工作,形塑南臺灣紅寶石的夢想。◇
(責任編輯:杜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