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評論】中國經濟放緩效應 將不輸希臘危機
【大紀元2012年09月16日訊】各方資料顯示,中國經濟減緩跡象明確。由於經濟上過於依賴中國的國家眾多,專家提醒及早擬定避險策略,以免陷入泥沼,難以脫身。
近來,全球關注並且熱烈討論希臘退出歐元區可能對全球經濟帶來的衝擊,相較之下,中國經濟減緩對全球經濟的潛在影響,並未受到太多的關注。
針對此一現象,《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近日撰文表示,中國在這期推動到2015年屆期的5年計畫,已明確對外宣佈其有意放緩經濟增長,例如擺脫投資導向、亟需大宗商品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及將經濟成長年增率由近幾年的2位數調整為8%。
對於希臘若退出歐元區的潛在影響,出現英文詞彙Grexit,但還沒有類似的詞彙形容中國經濟放緩對全球的影響。皮林在文中建議用Chindown來形容中國經濟放緩的情況,以中國經濟對全球的影響力及其對部分商品出口國的重要性,全球應對Chindown投以更多的關注。
過於依賴中國 經濟將受重擊
近幾年中國與大宗商品出口國的交易模式已發展為成反饋迴路(feedback loop)模式,即中國自這些國家進口大宗商品生產產品後,再將這些產品銷售回這些國家。
這些經濟依賴中國的大宗商品出口國,恐無法擺脫中國經濟放緩所帶來的衝擊。因為不僅中國自身的需求會下降,大宗商品的價格都會隨之下降,例如石油、銅、鐵等。
巴西、巴基斯坦及印度都面臨相同的問題。1992年到2010年,中國占巴西的貿易比例由0.9%飆升至14%。巴基斯坦及印度與中國貿易的比重增加幅度都超過10%。歐洲、美國、澳大利亞、韓國、日本、菲律賓、巴西、智利、秘魯、安哥拉、南非都有同樣的情況,中國已是這些國家的重要貿易夥伴。
摩根士丹利新興市場主管夏瑪(Ruchir Sharma)近日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發表文章表示,巴西經濟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已到了令人擔心的地步,Chindown可能終結巴西的經濟奇蹟。夏瑪說,其他同樣因為中國而經濟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也會面臨與巴西一樣的困境。
皮林認為,蒙古的情況與巴西類似,因為中國佔了該國92%以上的出口,而且今年預計量產的銅礦,有可能進一步推升這個比例。蒙古正努力找尋其他的出口市場,甚且有意將大宗商品銷售到俄羅斯遠在太平洋端的地區。蒙古想盡一切辦法擺脫經濟深度依賴中國,以避免中國經濟放緩風險的情境,是其他亦有意摒除經濟上對中國依賴的國家的最好寫照。
當然經濟依賴中國的國家不僅僅侷限在發展中國家,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也同樣不能避免受到Chindown的威脅。以澳大利亞的礦業為例,出口價格受惠於中國需求增加而水漲船高,惟近來因中國經濟放緩,對大宗商品的需求降低,導致澳大利亞礦業的投資開發計畫受阻,暫緩執行。
不過,匯豐銀行(HSBC)區域經濟學家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認為,應該從兩方面來看Chindown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硬性大宗商品出口國可能深受其害,但對於小麥及黃豆等軟性商品的出口國而言,如果中國家庭支出增加,則可能利多於弊,屆時受益國可能包括阿根廷、馬來西亞、印尼等。另外,對部分大宗商品進口國而言,亦將受惠於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利益。
避險成必要考量
《路透社》熱點透視專欄撰搞人韋恩‧阿諾德(Wayne Arnold)也提出類似的觀察,他認為中國工業生產大幅縮減,以及城市房價下跌1.5%,已暗示中國經濟正在放緩。
很少人會質疑中國經濟還可以保持成長,主要的問題在於增長速度正在趨緩,敏感且謹慎的投資人已在想辦法拋售過去中國快速增長經濟的股票,例如澳大利亞銅礦公司PanAust及韓國建商Doosan Infracore,以致他們的股票在過去數月已分別下跌19%及23%。
為了逃避中國經濟放緩的風險,減少投資損失,阿諾德在文中提供投資人數項避險策略,包括運用澳元及新臺幣的看跌期權。根據摩根士丹利預估,如果中國經濟的年增率跌到5%以下,澳元可能下跌15%。另外韓國的信用違約互換交易(CDS)亦是可行的避險策略。中國是韓國的最大出口市場,如果韓國的出口放緩,會對其經常帳收支及政府財政造成一定的壓力,其CDS將會隨之上漲。◇
本文轉自282期【新紀元週刊】「西方看中國」欄目
本文連結: //mag.tvsmo.com/b5/284/109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