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教,小皇帝變成好孩子(1)
父母的直覺式教育:孩子就是孩子
直覺式教育的關係模式認為「孩子就是孩子」,這是大約二十五年前成人談到孩子時的理念。此一模式的親子相處架構是,承認成人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權力差異,不論私人層面還是社會層面皆然。
這種差異的存在對雙方都有好處。孩子需要它,以便能健康地成長和體驗呵護;對成人來說,則是一種美好的經歷,那是受到一個小生命信賴的感覺。然而現今看待孩子存在截然不同的關係模式,直覺式教育在目前的討論中受到忽略或排斥。總之,這是成人和孩子雙贏的模式。
然而,成人遵循「孩子就是孩子」的模式時,卻是無意識的,但他明白自己做為一個成熟的個體,在一個發展未成熟的生命(孩子)面前,應該承擔起使其同樣成熟的責任。但我們不能把這種直覺行動,與對孩子行為的反射性反應混為一談。我們在此描繪的是,在孩子面前,成人必須保持隨時為孩子指引方向的態度,而不是用嚴厲或突如其來的行為帶給孩子傷害。
劃定行為界限,更要劃清孩子與成人的心理界限!
在教育問題中,受到熱烈討論的議題是「劃定界限」。一般認為父母、幼教人員和老師應該不斷為孩子劃定界限,告訴他們:「到此為止,不要再超過了!」這在平常與孩子相處時是必要的,卻也偏離了主題。
我們想讓孩子身心發展健全,就不該為孩子設定界限,而是應該劃清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界限,就像對待其他成人那樣。雖然我們沒有察覺,卻每天都在這麼做。如果我們都要逐一回應每天可能發生的挑釁事件,那什麼事都不用做了。
在我們眼裡,行為不當的人都會讓我們覺得反感,直接誘發我們的反應。但我們通常不會這麼衝動,因為我們某種程度上具備「把外人當外人」的概念。我們將這些人視為我們之外的人,因此認定只有我們願意時,才需要去理會他們,因此我們不會主動為這些人設定任何界限。如果有人試圖辱罵我,我不會因此走到他面前,告訴他「到此為止,不要再超過了!」而是會直接漠視對方的行為,因為那根本不關我的事。為別人劃定界限和為自己與對方之間劃清界限,有很大的區別,但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充分理解這一點。
成人與孩子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有責任為自己和孩子之間劃出一道無形的隔離線。成人要把自己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把孩子置於另一個平臺上。在二十年前,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不需要特別強調,然而這正是今日形勢發展的悲劇。
原則上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事,而且是父母和其他從事和孩子相關事務工作的成人的普遍工作。然而,如果現實情況確實如此發展,我就沒必要寫這本書了。
多年的工作經驗讓我體認到,這種原為正常的狀況已不復存在,因而促使我把這項論點提出來討論。
成人應該與孩子劃清界限,事實上是一種回歸。我不是指重返權威式教育,而是要回歸直覺式教育。
─ ─摘自:《這樣教,小皇帝變成好孩子》野人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