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打草驚蛇
【釋義】原意為打草時驚動了伏在草地裡的蛇。比喻懲罰了這個壞人,同時也警告了另一個有關的人。後來比喻採取秘密行動時,由於不慎而走漏了消息,驚動了對方,讓對方有所防備。
【近義;反義】操之過急 因小失大;不動聲色 引蛇出洞
這個成語,出自宋鄭文寶《南唐近事》。南唐時期,有一個叫王魯的人,擔任當塗(地名)縣令。他為人貪婪,搜刮錢財,貪贓受賄。比如說,他的下屬有誰不對他有所表示,有所孝敬,送禮送物,他就一定會給那個下屬的小鞋穿。而只要有人送來財物,他總是來者不拒。他對老百姓更有一種生財之道。別人為官一任,平安一方,而他卻是「唯恐不亂,亂可生財。」因為地方作奸犯科的人一多,那麼求情免災的人,自然不會少。而別人要免災,自然少不了要「蝕財」,他就可以無本萬利,財源滾滾了。上行下效,他手下的人,自然也都是各想各的進財之道。
有一次,這個王魯縣令他收到一張揭發、控告他的下屬的狀紙。他一邊看,一邊嚇得發抖,因為這張狀紙,也揭到了他的疼處。他自言自語地說:「你雖打草,我也驚蛇。」這意思是說:你雖然打的是草,可使得我這個藏在草中的蛇,也感到害怕。成語「打草驚蛇」由此而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