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8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灣台北報導)近幾年來偶像劇當紅,不少劇本以女孩向上勇敢追夢為主要題材,如「小資女孩向前衝」、「我可能不會愛你」與「寶島少女成功記」等,因新穎、有趣,又貼近日常生活,劇中的主角彷彿是觀眾生活的寫照,觸動到許多男女心中的秘密及夢想,讓更多人開始思考──女孩只要勇敢追夢,可以造就無限可能。
由於現代女性大多數兼顧家庭、職場,顯示女性在社會各階層影響漸巨,對女孩的培養更顯得重要與迫切;聯合國在2012年宣布,10月11日為全球第一屆「國際女孩日」,希望各界正視女孩帶來的機會,以及面對的困境。
傑出女性 勇於自我突破
聯合國認為,「投資女孩是國家最聰明的理財方式」。因為增強其能力,可有效促成經濟增長、消除貧窮等發展,只要達到這目標,影響甚至可以延伸到未來千年;只要女孩有能力,未來就不會落入貧窮線,也會把下一代教養得更好,所以投資女孩,等同於投資全球的未來。
一直以來,女性特有的柔美屬於內在力量,不過新時代的女性,除了需保有這份特質外,更有追求勇氣、無限自由發揮的可能,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表示,在各行業的女性典範中可看出,傑出的女性都具有熱情、勇於突破自我、追尋夢想等特質。
女性刻版 窠臼難跳脫
但是,在各國女性意識紛紛抬頭之下,女性的困境仍無處不在,不少中東、極權國家少女因早婚、人口販賣等,權益不斷被剝奪;反觀已開發中國家,少女處境看似改善很多,依舊從家庭生活、教育體系、社會貶抑暗示中長大。
例如,許多家長仍對孩子存有「男理工、女人文」的期望,讓女孩在選填志願時,不敢越雷池一步。台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的王孟宸說,到國中幫忙作課輔時,雖然許多女生對理工有很大興趣,也很努力學習,但面臨到人生重要選擇時,因家人的期待,非自願的選擇商科或人文科系就讀,看到這些女孩少了原本的可能發展,讓她頗為感慨。
另外,媒體形塑下的瘦即是「美感」觀念,更讓人工美女、厭食減肥等狀況層出不窮。什麼是完美形象、完美女性的體重?媒體上的女性身體形象體重,與真實女性的體重相差達23%,因上鏡頭會顯得較胖,所以女性為了追求所謂的纖瘦美感,而出現紙片人風潮,甚至有模特兒飽受厭食症之苦。
重要他人支持為關鍵
女孩在追逐夢想時要突破很多困難,紀惠容提到,但這些女孩身邊都有個「重要他人」,也就是貴人,時常在旁給予鼓勵,可能是老師的幾句話,或長輩的鼓舞,就可以讓她突破很多東西,有了這些支持,便能很快發展自己。
現在各界也在關注,包含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立委尤美女均擬於立法院提案,要求政府建立女孩日,台灣應該重視婦女、少女的權益,尤美女更說:「投資女孩,培養女孩,就是投資台灣的未來!」
唯有社會願意善待女孩,有父母、師長、親人、鄰居、意見領袖等「重要他人」的支持,啟動少女力量,讓少女擁有知識、勇氣、自信、活力、責任五大核心特質,勵馨認為,如此才能根本解決結構問題。
春風化雨到針砭時事 紀惠容為弱勢發聲
長期關懷弱勢與女性人權的紀惠容,目前為勵馨基金會的執行長。投入社福團體已20個年頭的她,在進入勵馨之前是一位媒體記者,因為主跑教育、社會運動路線,驚訝於許多女性長期處於非常弱勢的地位,因此,便從一個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不同領域的歷練,也讓她後來在從事社服工作時,更多了一分遠見與宏觀視野。
勇於嘗試的紀惠容,擁有多項領域專長,從小學習音樂,剛出社會時她是一位音樂老師;基於對媒體影響力的嚮往,進而當了7年的記者;之後有感於還有夢想未實現,便休息一陣子出國進修拿音樂碩士學位,但目的不在拿學位,只是想出國看看世界,回國後便投入勵馨工作直到現在。
「其實勵馨基金會是我以前的採訪對象」,紀惠容說,拿到碩士學位後,當時的勵馨執行長梁望惠因為要推反雛妓運動,於是找她進勵馨。她深知,任何運動都需要媒體來發聲,但她認為媒體大部分都在挖掘隱私、拆毀,有時為了商業利益,甚至違背新聞倫理,相對於進入公益團體,反而可以建立一些東西,基於實踐信仰,毅然決然轉換了職場。
只要是女性議題 就想到勵馨
在跑新聞時看到,社會運動是台灣改變的一種力量,尤其從一個社會運動的旁觀者,看到很多議題在蓬勃發展,唯獨女性一直是社會最弱勢,無法為自己發聲的一群,因為社會歧視,只能匿名不能挺身而出說話,於是紀惠容用媒體的專業,以及對社會運動的熱忱,加入勵馨。現在只要遇到女性問題,想到的就是勵馨。
雖然女性有很多團體、議題可探討,但發現勵馨幫助過的不幸少女,的確是「弱勢裡的最弱勢」。在十年前,台灣勵馨基金會便早先喊出「台灣女兒節」,在服務過程中看到許多不幸少女自小在貶抑的暗示中長大,沒有被平等、認真對待,女孩負面形象一再被複製,以致無法發揮內在力量,即是他選擇勵馨的重要原因之一。
她說,當時沒有承諾做多久,沒想到一待就20年,雖然有疲累的時候,但看到在全心努力之下,社會真的開始翻轉、改變,很多生命因為自己的關心投入,而發生轉變,便會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工作,儼然成為一種使命。
小標
既然是為社會發聲,期待扭轉很多不公平正義的現象,自然會遇到重重困難,身為一位虔誠基督徒的紀惠容說,讓我有堅持下去的力量就是我的信仰,還有家人無條件的支持,讓她得以勇往直前。加上受勵馨幫助過的女性,讓很多人從受益者成為勵馨志工,這些都是極大的鼓舞。
不過紀惠容回顧以往的歷程,皆抱持著感恩的心,「因為那些都是我現在的養分」。許多社會大眾的捐款也能讓勵馨幫助更多需要的人,隨著服務量越來越多,社福預算不斷縮減,她呼籲,政府能重視社會福利這塊,才能解決更多社會問題的根源。◇
學歷 | 台北市立師專音樂科、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新聞組畢、Valparaiso University音樂碩士。 |
1975-1980 | 台北市內湖國小、懷生國小音樂教師。 |
1983-1990 | 中時報系記者、主編、專欄記者。 |
1992-至今 | 勵馨基金會專案主任、副執行長、執行長、台灣少年權益及福利促進聯盟理事長。 |
2005年 | 獲得紐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獲頒世界兒童獎章「凱洛格兒童發展獎」首獎。這是台灣第一次獲得國際NGO個人獎。 |
專長 | 議題倡導、弱勢關懷、公關募款、媒體交流、促進社會政策改革、節目主持。 |
大紀元記者製表:江禹嬋
(責任編輯:韻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