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和約秘辛:蔣介石堅持中華民國主權
【大紀元2012年08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綜合報導)日本外務省7月31日公布1950年代部分外交檔案,1952年4月日本前首相吉田茂與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洽簽中日和約時,日本讓步承認中華民國擁有中國大陸的主權才達成協議。
「讀賣新聞」8月1日報導,日本解密的外交文件,包含1952年4月締結中日和約時負責談判的日本外務省亞洲局第2課長後宮虎郎,於1952年6月25日在外務省一場演講的內容。
「共同通信社」、「日本經濟新聞」1日也報導,當年日本首相吉田茂一方面想與實質統治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改善關係,一方面又需重視與美國的關係,表態反共。
後宮的演講紀錄中,日本認為蔣介石政府江河日下,不願承認他擁有大陸主權的主張,但中華民國堅持要釐清自身是正統政府這一點,導致談判延宕多時。最後,吉田下令外務省「速戰速決」,因此針對中華民國擁有主權的主張,日方採取部分接受的方式,達成協議。
繼承國父孫中山志業 蔣介石堅持光復台灣
後宮在演講時提到,中華民國政府擔憂中日和約適用範圍是否及於台灣這點若不釐清,反攻大陸成功,回到大陸之後,日本可能再度入侵台灣。
蔣介石繼承總理孫中山先生志業,亦以收復台灣為不渝之職志。1943年11月,蔣介石參加在埃及開羅舉行的美、英、中三國領袖高峰會,力主日本戰敗後,必須歸還竊佔自中華民國的所有領土,東北四省及台灣、澎湖。這一堅持載入12月1日三國政府同時發表的「開羅宣言」(Cairo Declaration)。
1945年8月,抗戰勝利。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接受日本台灣總督安藤利吉投降,已宣告事實上領有台灣主權,次年1月12日並宣布台澎居民恢復中華民國國籍,溯及自1945年生效。
但法理確認程序則等到1952年4月28日,中日兩國在台北賓館簽訂「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簡稱「中日和約」),始告完成。日本宣告放棄對台灣的主權,承認台澎600萬居民之中華民國國籍,接受台灣歸屬於中華民國。8月5日,和約生效,當年「開羅宣言」的內容乃在和約中完全落實。
(視頻:1952年,中日簽訂和約專輯 )
(視頻:不朽的光榮—— 偉大的中國衛國戰爭: 1945年8月,蔣中正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歷時14年艱苦卓絕浴血抗戰,採用白崇禧上將率先提出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迎來了近代歷史上最偉大與榮耀的時刻。)
(視頻:1945年10月10日,日軍北平投降: 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抗日持久戰最高戰略制定者、國軍多場重大戰役策劃部署指揮者白崇禧上將親臨現場監督,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代表中國在日軍投降書上簽字,北平十萬餘民眾與美、蘇、英、法代表觀禮,激動高呼「中華民國萬歲」、「中國萬歲」、「蔣委員長萬歲」、「勝利萬歲」,聲震屋瓦,響徹雲霄。)
(視頻:《一寸河山一寸血》(19)——內憂外患,蔣中正不屈不撓 ,支撐中華:)1938年,在中華民族和整個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蔣中正以他個人超凡的毅力、勇氣與志節,不屈不撓,堅韌不拔,在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國脈如縷的八年浴血抗戰中苦苦支撐,砥柱中流,直到奪取最後勝利。重慶成為戰時中國人的希望之城。)
(視頻:《一寸河山一寸血》29 —— 歷史的血跡: 抗戰期間,國軍堅持敵後游擊戰,毛澤東和中共表面上擁護蔣委員長和國民政府抗日,背地裡對日軍游而不擊,破壞抗日,乘民族危難發展壯大中共實力 )
(責任編輯:李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