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防自殺效應 台籲媒體勿成推手

新聞對自殺行為以聳動手法炒作 恐增加自殺行為 媒體應善盡社會責任 降低負面報導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7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據衛生署公布2011年民眾自殺死亡人數為3,507人,雖然已跳出十大死因,但學術研究指出自殺新聞對自殺行為具有「維特效應」,恐增加自殺行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統計顯示,1月至5月有212則自殺新聞,且多用頭條、即時轉播呈現,以聳動手法炒作,無形中帶來模仿效應,成為自殺「推手」,因此呼籲媒體應善盡社會責任,降低惡性、血腥殘暴的負面報導。

新聞產生「維特效應」

所謂「維特效應」是《少年維特的煩惱》於1774出版後,歐洲出現類似處境者自殺行為;學者Phillips1974年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媒體對自殺行為有影響而提出「維特效應」代表「自殺模仿效應」。

新防會指出,媒體詳細報導自殺手法和過程,譴責自殺未遂者;特別重視名人自殺,或青少年炫耀自戕的社會現象,並「合理化」個人自殺原因,都在無形中帶來模仿效應,使媒體成為自殺的「推手」;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委託民間機構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有6成民眾認為自殺新聞報導促使自殺事件的發生,顯示自殺新聞報導對民眾心理健康確有所影響。

自殺死亡率偏高

台灣的自殺死亡率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認定自殺死亡率偏高的標準,近年網路發達、資訊傳達便利及第四權膨脹,仿效型自殺成為國際關注的議題。新防會說,瑞士學者魯德(Thomas D. Ruder)的研究,就擔心臉書(Facebook)的風行,會造成仿效型自殺增加。

現代社會中,媒體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新防會表示,媒體善盡社會責任,降低惡性、血腥殘暴的負面作用。自殺防治中心則提醒,當面對一連串自殺新聞報導,而產生情緒不舒服,建議遠離相關訊息的接觸,最重要的是要關注自己的情緒狀態,要與周遭親友分享心理衝擊及感受。◇

自殺事件可以這樣報導
1. 小規模報導,避免過分誇張的陳述死者的照片、自殺的方式以及手法都要避免出現,頭版不宜放上自殺消息。
2. 自殺通常是許多因素互動下所導致,不應被報導成無法解釋或是過度簡化,知道許多因素都可能會導致自殺是相當有幫助的。
3. 自殺不應該被描繪成處理某些個人問題,比如說破產、考試失敗、或性虐待的適應方式。
4. 必須要考慮到對其他當事人,例如家人或倖存者的影響,包括汙名化的效應與心理煎熬。
5. 形容失敗的自殺嘗試所遺留的後果(例如腦傷、癱瘓等),會有助於阻止自殺行為。
資料來源:自殺防治中心 記者施芝吟/製表

(責任編輯:趙姿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