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援助海地重建 新希望村完工
【大紀元7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市17日電)中華民國援助海地地震災區重建的「新希望村」已提前完工,這是中華民國紅十字會與外交部,援助海地的第一案,也落實國人與政府的人道援助行動,讓海地災民感受台灣的愛。
海地首都太子港(Port-au-Prince)在2010年1月12日發生芮氏規模7的大地震,海地是中華民國的邦交國,震災後,總統馬英九承諾興建「新希望村」,提供災民居住。
負責興建新希望村的海外工程公司(OECC)今天受訪表示,接受紅十字會與外交部共同出資550萬美元委託,以統包(設計含施工)方式興建,去年7月初正式開工,全力趕工後,已提前2個月完工。
位於海地中北部高地阿迪波尼(Artibonite)省Savanne Diane地區的新希望村,距離海地的首都太子港,約有150公里,由於路況非常差,交通運輸不方便,單程要4至5小時車程,相當偏遠。
工程人員形容,剛開始時好像是「披荊斬棘」,有些還泥濘無法通行,相對影響大型施工機具與設備進入。不過,仍克服困難,在佔地約30公頃的基地,闢建成生活機能良好的永久屋與公共空間。
希望村內不但有筆直的6米道路,禮堂、教室、集水區、發電機房、水塔、廁所,每個獨立農舍以藍色浪板做為斜屋頂,有隔熱效果。
這些棋盤式興建的永久屋,將可提供200戶農戶居住,約1000人。在生活機能方面,每戶獨立的農舍還配備壁掛式太陽能照明設備,白天吸收太陽能,提供夜間照明。
海外工程公司董事長夏培麟表示,太陽能電燈來自於台灣大廠的產品,也讓援外的外匯部分回流國內,且透過「基礎砌磚工人訓練計畫」,提供災民以工代賑的方式協助興建「新希望村」,創造當地就業機會。
夏培麟說,特別加強新希望村的耐震設計,工程也通過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院的驗證、業主紅十字會的驗收。
他表示,這項國人規劃、設計的國際重建案,透過民間企業參與,不僅交給邦交國有品質的建設工程,也創造當地的就業機會,並提供台灣的工程人員從事國際工程的成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