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花蓮10日電)台泥公司與工研院在台泥花蓮和平廠合作,建造「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先導型試驗廠」。台泥董事長辜成允表示,台泥未來不論在二氧化碳的捕獲或是再利用,都要做到全球第一。
工研院綠能所所長童遷祥表示,「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先導型試驗廠」的設置規模是每小時1.9百萬瓦發熱量(MWth),相當於每小時捕獲 1公噸的二氧化碳,這是全球至今最大規模的二氧化碳捕獲試驗廠,更勝於歐洲諸多國家。
童遷祥表示,根據國際能源總署 (IEA)計算,未來節能減碳的技術中,以二氧化碳的捕獲技術可減少最多量的二氧化碳。數年前工研院已在實驗室研發出相關技術,但為了在實際產業中運用,必需符合降低成本、技術產業化,因此決定與鈣循環最相近的水泥業合作。
辜成允指出,這個試驗廠的規模為全球最大,它實踐了過去只能在實驗室和電腦模擬的運作,並降低碳捕捉的成本達50%,由每公噸50美元降到26美元,未來有可能降到10美元。
辜成允認為,很多企業認為環保只在花錢,但在台泥來說,環保是責任,也是商機,它可以減少資源消耗並提升品質,並創造未來的商機和企業的競爭力;經由增加二氧化碳的捕獲,可以讓原本已非常環保的和平水泥廠更加環保,台泥這方面在全球嶄露頭角。
至於二氧化碳捕獲之後的封存問題,童遷祥表示,工研院已和中油公司談好,未來捕獲的二氧化碳將以冷凍方式送到苗栗縣永和山,將二氧化碳灌入地下封存,順道再逼出地底的天然氣。
辜成允說,台泥對二氧化碳的再利用也高度感興趣,正在和工研院進一步洽談「生物固定法」,也就是用二氧化碳培養各種綠藻、藍藻等藻類,未來可以從藻類萃取生質柴油,或是培養飼料、健康食品用藻類,亦可為花蓮帶來新的產業生機。
工研院表示,這項先導型試驗廠今年底開始試運轉,將為台灣打造綠色經濟新契機,尤其對二氧化碳排放大戶如發電、水泥、石化與鋼鐵等工業,捕獲二氧化碳將成為商業的籌碼及模式。
工研院強調,為達成政府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的減碳目標,台灣預計2020年與2025年需經由碳捕獲分別減少325萬公噸與2,75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屆時捕獲廠總投資將超過千億元,每年操作運轉所帶動的產值至少達數百億元,預計可掀起新興產業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