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6月06日訊】 (大紀元岳青綜合)文天祥,南宋詩人、將領。1236年6月6日,出生在江西吉安縣,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20歲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被皇帝親拔為第一。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
生活背景
文天祥生活在一個漢民族危機陰影籠罩的時代。13世紀初,蒙古諸部在塞外強大起來,部落首領鐵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國。幾十年間,蒙古鐵騎席捲歐亞,攻城略地,基本統一了歐亞大陸。次子窩闊台繼位後,相繼滅掉金國,隨即揮鞭南指,進軍南宋。從西元1235-1279年,南宋頑抗了40多年,君臣軍民蹈海殉天下。文天祥的一生,與這場壯烈的民族存亡抗擊戰爭相始終。
嚴父良師
文天祥的父親文儀,一生不曾做官。他嗜書如命,只要書本在手,就廢寢忘食,經常一盞孤燈,通宵苦讀。他的學問十分淵博,對經史諸子百家無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中醫、占卜之書也廣泛涉獵。他還有買書的嗜好,有時沒有錢,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當,也 要把書買下。文儀對勞苦的鄉里充滿了同情,有讀書補世的志向,著有《寶藏》三十卷,《隨意錄》二十卷。文天祥文辭出眾,父親文儀的教育實在居功至偉。
狀元及第
寶祐四年(1256),21歲文天祥到京師臨安(今浙江杭州)參加科舉考試。殿試時, 宋理宗到集英殿親定名次,把文天祥取為一甲第一名。
據說殿試時,考官把他的卷子列為第七名,理宗親臨集英 殿閱讀考生的卷子,把文天祥的卷子提為第一名。當時參與覆審的著名學者王應麟在旁稱讚道:「這份卷子,議論卓絕,合乎古聖先賢之大道。文中表現出忠君愛國 之心,堅如鐵石。我為陛下得到這樣的人才致賀!」卷子是密封的,拆開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覺得很吉利,高興地說:「天祥,天祥,這是天降的吉祥, 是宋朝有瑞氣的預兆。」此後,人們就以「宋瑞」為天祥的字。
官海沉浮
開慶元年(洋歷1259年),蒙古人向南宋發動大規模的入侵戰爭。九月,忽必烈圍鄂州(今湖北武昌)。寵宦董宋臣建議遷都以避兵鋒。文天祥向皇帝上書,指出遷都之議是小人誤國之言,董宋臣惡貫滿盈,應以斬首。文天祥還建議改革政治、擴充兵力、抗蒙救國。可惜理宗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朝廷權奸當道,文天祥的改革設想落空,甚感失望,既不願混跡官場,更不願同流合污。景定元年(洋歷1260年),他討了個閒差,做建昌軍(今江西南城)仙都觀的主管。所謂「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這就是文天祥的處世哲學。
景定四年(1263),由於皇帝不納諫,重新起用董宋臣,文天祥憤而辭職,後被 朝廷貶到瑞州任職(今江西高安市)。文天祥履任後,實行寬惠政策, 安撫百姓,籌集資金建立「便民庫」,供借貸和救濟之用,使地方秩序重新恢復過來。他還修復了一些古蹟如以發揚先賢的民族正氣,鼓舞人民的愛國精神。瑞州在文天祥治理下,百廢俱興。
景定五年(洋歷1264年),理宗逝世。權臣賈似道擁 立太子為帝(即度宗),進一步操縱朝政。西元1270年,文天祥出任軍器監(掌管武器製造)、崇政殿說書(為 皇帝講解書史、經義)等職。他直言臣下要以國事為重,指出賈似道的行為是「惜其身」、「違朕心」。結果奸臣賈似道記恨於心,文公被免去了所有職務。
鹹淳六年(1270)九月,文天祥被免官回鄉。他在文山修建了一所山莊,隱居於此,寄情山水,寫下了不少優美的詩篇。
鹹淳九年(1273),朝廷起用他為湖南提刑,掌管獄訟,憂國憂民的文天祥推辭不了,惟有啟程上任。
鹹淳十年(1274),文天祥被委任為贛州(今江西境內)知州。他主張對人民少用刑罰,多用義理,所屬10個縣 的人民對他非常愛戴,加以這年風調雨順,出現了短暫的安樂景象。但不到一年,蒙古大舉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文天祥結束了15年的宦海浮 沉,踏上戎馬征途。
興師救亡
德祐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小朝廷專旨,命他「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離京寄居之處)」。文天祥奉讀詔書,立即徵募義勇之士,同時籌集糧餉。他捐出全部家財作軍費。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農民為主、知識份子為輔的愛國義軍在極短時間內組成,總數達三萬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開了新的一頁。
友人曾對文天祥說:「現在元軍三路進兵,你以烏合之眾迎敵,無異驅群羊斗猛虎。」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國家養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無一人一騎應召,我萬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難,希望天下忠義之士聞風而起,聚集 眾人力量,也許能保存社稷。」他還說:受君之恩,食國之祿,應該以死報國。
德祐二年(洋歷1276年)正月,蒙古鐵騎三路兵馬圍困臨安,城內城外,宋朝將官降的降、逃的逃,全成漢奸。太皇太后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收拾殘局。文天祥見事已至此,不可推辭,答應出使蒙元大營,以便一窺虛實,見機行事。但他沒有料到蒙古手段嚴厲,被大丞相伯顏拘留。太皇太后失去文天祥後,更無人可以依靠,終於向蒙古投降。
文天祥雖然被拘禁,但不肯歸順,還斥責降將。降將佩服文天祥的氣概,並說:「罵得痛快!」伯顏沒有辦法,決定把他送往元大都。他途中經九死一生逃回通州。
文天祥在通州聽說益王、廣王在永嘉(今浙江溫州)建立了元帥府,號召各地義兵勇士繼續抗蒙,馬上投奔二王。德祐二年(1276)閏三月,他揚帆入海,回到南宋統治的地方。他計劃在閩、廣重舉義旗,團結各方義兵,統一部署,復興南宋。
寧死不降
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嶺被蒙古鐵騎俘獲。他吞下二兩腦子(即龍腦)自殺守節,但藥力失效,未能殉國。
文天祥被他們用戰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屬廣東省)。張弘范派人請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當然堅拒寫招降書,但寫了一首七言律詩,表明自己的心跡。
這首詩就是留芳千古的《過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為千百年來漢族人的楷模。
文天祥從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抵達大都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 被 殺,一共被囚禁了三年兩個月。這段期間,元千方百計地對文天祥勸降、逼降、誘降,參與勸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誘的手段之毒、許諾的條件之優厚、等待的時間 之長久,都超過了其它的宋臣。甚至連忽必烈大汗親自勸降都未能說服他。還留下《正氣歌》可以體現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
名留青史
文天祥殉難後,漢族人民以各種方式紀念他。曾經參加義軍的王炎午寫了《望祭文丞相文》,讚揚文天祥像歲寒的松柏一樣堅貞。他的死,使「山河頓即改色,日月為之韜光」。西元1323年,在文天祥家鄉吉州的郡學裡,他的遺像掛在先賢堂,與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等並列祭祀。西元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後來,他的家鄉吉州廬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傳記在民間流傳很廣,歷久不衰,激勵著民族的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