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山寓盧—— 張光賓書畫展
【大紀元2012年06月04日訊】今年高齡98歲的台灣水墨藝壇耆老張光賓,六月起在鳳甲美術館精心策劃下,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麗山寓盧—張光賓書畫展》,書畫藝術與空間概念結合,二者相得益彰,營造出現代又古雅的氛圍。
張光賓先生字序賢、號于寰,1915年生於四川省達縣。二十多歲進入重慶的國立藝專,師事傅抱石、李可染等前輩研習書畫。1948年來台,後在海軍任職文書,之後以國防部諮議官身分退役,再以五十五歲之齡進入故宮書畫處。在故宮任職十九年期間,他發表數十篇中國藝術史重要論文,特別是元代書畫史研究《元四大家》、《元朝書畫史研究論集》、《元代繪畫菁華》,以及《富春山居圖》真偽懸案等論述,具有關鍵地位。對於釐清古代書畫史的問題,通達之成就具有卓越貢獻,被藝術史學家喻為「元代書畫史活字典」。1987年以故宮研究員屆齡退休,專心於書畫創作。
他以其書畫史家的身分書寫書法,篆隸行草等體式均擅;作畫則以筆墨揮灑,其點皴筆法的層次變化,獨樹一格。在藝術創作上的地位,榮獲行政院文化獎、國家文藝獎之高度肯定。然而張光賓先生十分謙虛,認為同輩中自己畫得不是最好,總自許:「書與畫為終身事業,必須盡其在我,力爭上乘,游心恬淡,順乎自然。」
張光賓先生常以宿墨作畫,使用小筆來畫點,以點代皴,以焦墨渴筆的獨特創作法,由排列的墨點再構成畫面,形構了蒼蒼鬰鬰的造景輪廓。83歲起,他以「焦墨散點皴」方式作畫;91歲左右,其風格為之一變,突破筆墨線條結構,再創「焦墨排點皴」的筆法。在筆墨堆疊之際,無需顏色綴飾,鋪陳出層疊、厚實的幽遠意境。
「麗山寓盧」是張光賓先生的書齋,位於內湖麗山街靜巷。環顧寓盧空間,除藏書與字畫外,別無他物,布置簡約。張光賓先生治學嚴謹,卻有和藹的學者風範,淡定於「麗山寓盧」的簡樸生活,讓他持續不斷的精進於書畫創作,並時時關心於書畫的推廣。因而,他從養老金中撥款支持書畫研討會、成立獎學金提攜後進學子、獎勵晚輩創作,低調的種種義行,皆不願張揚。
此次在鳳甲美術館的展出,是以兩種不同的形式作為展現;其一是以回歸私密性的實踐與互動模式,呈現出一個適合文人書畫傳統觀賞和把玩方式的適調空間;其二是以當代藝術的語意,呈現出西方公眾展示的概念。
張光賓老師的書畫作品,因摻含著繁複與簡約、抒情與理性的不同情調,就在這兩種不同的概念中使書畫、空間相得益彰。
一部分空間屬於營造意境的古典氛圍,即「黃盒子」概念﹕將傳統書畫作品全然以古典的氛圍來做為呈現,在展場中或臥、或坐、或站,讓觀眾在場域中自在的調整感官與肢體,以低調簡約為導引,帶領觀眾進入文人書齋的情境。
另一部分屬於當代的抽離意境—所謂的白盒子﹕以純粹、明亮、中性的空間為基調,將所有相關於書畫創作的意念與情境抽離開來。場域呈現的是一種疏離的狀態,在空間中展示的揮筆點墨,讓觀賞者不再拘泥於作品的圖像與寓意,而以一種全新的觀賞角度來體驗張光賓書畫作品中的厚實筆法與簡約力度。
展覽訊息﹕
展期:2012年6月2日~7月1日
地點:鳳甲美術館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
注:
「黃盒子」:是由中國美術學院發起,為對應「白盒子」而提出的一系列當代藝術創作與展示計畫,旨在探索一種中國式的展示空間與觀看機制。
「白盒子」:是指西方現代藝術展覽公共空間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