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到美國小鎮讀書 中國年輕人為了啥?
【大紀元2012年06月28日訊】近年來,中國出國留學人數以24%的速度增長,預計2012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將超43萬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4月發佈的調查顯示,70.1%的中國高中生對出國留學感興趣,而近八成(79.9%)中國父母贊成孩子出國留學。早在2010年,中國已經成為美國留學市場的第一大生源國。出國留學在大陸似乎已成為大眾化趨勢,然而調查也發現,中國留學生總體上缺乏個人發展規劃。到了國外之後,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上出現混亂不清的狀態,生活在不同文化的夾縫之中。
近日,美國俄亥俄大學視覺傳播專業的研究生女孩黛西‧霍爾多夫用照片和文字記錄下美國學生眼中的中國留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在網絡上引發關注和討論。
年輕學子在美國是如何生活的?
6月28日,招商銀行留學媽媽俱樂部聯手啟德國際教育研究院發布「2012中國學生留學趨勢報告」,調查涉及濟南、青島等17個城市2萬多名有留學意向的學生和家長。調查顯示,出國留學出現大眾化趨勢,正在從奢侈型消費向中高檔消費演變。調查數據顯示,2011年~2012年度有留學意向的人群中,家庭年收入在30萬以下的佔到76%,比上一年度大幅提高了18%。
假如你是當爹媽的,並不特別富有,掙錢也挺辛苦,但每年硬掏出二、三十萬元,供孩子到美國念大學。突然有一天,你從網上看到一些照片,正是你家孩子在美國那邊,整日生活在中國人的小圈子裡、打打麻將之類的生活照,你會做何反應?你會情何以堪?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今年4月,門戶網站「網易」發了一組攝影報導,內容是正在美國俄亥俄大學讀本科的中國留學生的日常生活。
美國女孩黛西說:「我想傳達出這樣一個感覺:他們從父母那裏感受到壓力,因為父母為了讓他們來留學花了大筆錢,也希望他們能順利畢業。他們被期待著,期待著將來回到中國,能有一個大好前途……。」
黛西拍的照片在中國發表後,反響之劇,讓她難以理解。網易的原文跟帖有數千條,多達7萬的網友參與其中。而美國那邊,俄亥俄大學裡的華人學生社區更是炸了窩。曾跟黛西關係密切、甚至熱情地教她打麻將的中國朋友,其中有些人現在跟她鬧掰了、翻臉了。
「他們對我發火,衝著我大叫。因為他們的父母,看到照片後,非常生氣!」黛西感到鬱悶。
中國學生不遠萬里地跑到一個美國小鎮上,究竟為了啥
黛西從小生活在美國舊金山灣區,本科也是在當地讀的。舊金山是一個種族多元化的地方,人的面孔五顏六色。在她的印象裡,這裡的人30%是亞裔,而其中又以華人居多。
「每天,我推開家門走出去,都能看到一張張中國人的臉。」黛西說。
俄亥俄大學是在美國中北部的一個小鎮子上,此地以白人為主,街上很少能看到亞洲人。可是,令黛西驚訝的是,當她第一次走進俄亥俄大學時,校園裡竟然到處都能看到中國學生。
6年間,俄亥俄大學的中國本科生數量差不多激增了35倍,2004年只有17人,而2010年則多達603名。現在,在俄大就讀的外國留學生中,81%來自中國。
對這些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中國同學,美國學生跟他們接觸甚少,瞭解不多。許多人對中國人的印象,主要來自那些校園裡十分搶眼的富人。前些時候,該校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有錢的中國留學生的故事,說他如何開著昂貴的跑車,天天泡酒吧,跟美國人打得火熱。後來因為他駕車出了事,不得不退學。
黛西讀大學時,曾修過3個學期的漢語。2008年至2010年,她到過中國,在上海、昆明、廣州住了一陣子。在她看來,大多數中國人並不是那麼有錢,也不是那種活法。她想知道,來俄大讀本科的中國學生,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狀態是甚麼樣子。
「我來這所大學,是因為這裡有我很想讀的專業。我特別想知道,這些中國學生,不遠萬里地跑到一個美國小鎮上,究竟是為了甚麼?他們多是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長大的孩子,能喜歡呆在這麼小的地方嗎?來之前,他們知道這個地方、瞭解這所學校嗎?有過甚麼期待嗎?」
紀實攝影是黛西的專業所長,黛西從2011年春天開始,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集中拍攝。拍攝結束後,她跟這些中國留學生保持著聯繫,夏天在中國旅行時,還跟其中一個學生的家人見面吃飯。
黛西在暗房洗照房裡結交上了泡泡和她的男友安迪。他們帶黛西進入了中國學生的圈子。」
他們就像生活在中國和美國這兩個世界的夾縫間
「美國,最早在我心中的形象,是像紐約和洛杉磯那樣的大城市,而當我來到俄亥俄,發現完全不一樣。」泡泡這樣告訴黛西。
還有不少人跟她說,來了以後才知道,俄亥俄大學跟俄亥俄州立大學是兩回事兒。俄亥俄州立大學,位於州府所在地,在全美排名50位左右,是所名校;而俄亥俄大學,不僅排在百名以外,還是在這麼小的一個鎮子上。
至於來美國前有啥期待,黛西採訪到的大部份中國學生回答是:沒甚麼期待,也不知道該有啥期待。但他們卻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期待甚麼,那就是不希望在美國的校園裡,遇見這麼多中國同學。雖說人在美國,但自己跟老鄉呆的時間,比跟美國人呆的時間還長;說的漢語,比說的英語還多;明明是在美國上大學,但一塊上課的幾乎全是中國人。
只有一個女孩,告訴黛西自己有過熱切的期待。女孩的英文名叫克萊拉,來自中國西北部,為獲得申請和簽證的幫助, 她家付了2.5萬元人民幣的中介費。黛西見著克萊拉時, 她剛到俄大不足一個月。那天,她正和幾個女孩子一起在看迪斯尼電影。
克萊拉曾期盼自己能有一位美國室友,但不知道甚麼原因,她的美國室友一直沒有出現。宿舍裡,只住著克萊拉一個人,每天下課回來,她都要面對一張空空的床板。
中國學生向黛西抱怨,說被有些「沒良心的」中介忽悠了
有些中介的人告訴他們說,到美國後,只需要讀3個月的語言,就可以上專業課了。但到了俄大後,因為英語水平低,尤其是聽力和口語太差,幾乎所有的中國學生,都需要讀英語強化班(OPIE),它相當於正式開始專業學習前的預備課程。
學校根據學生首次托福考試的成績,將他們分為7個等級,分別安排到對應等級的語言班上課。「這意味著,在真正開始大學學習前,他們不得不先在這個語言班裡下點功夫。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兩年、三年,才能通過這個強化班的重重關卡,不少英語『困難戶』就此誕生。」黛西介紹說。
雖然學的是英語培訓之類的基礎課,但交的卻是等價於大學本科的學費,每學期6.5萬元人民幣。而且強化班的課程並不能為他們贏得學分,在這裡一年讀下來,一個學分都換不到。
「一方面是中介提供了誤導性的信息,另一方面,學校在錄取上降低了標準。」黛西這麼分析道。
因為中國學生喜歡呆在一起,加上語言障礙,他們真正接觸美國生活的渠道, 可謂少之又少。雖然人在美國,卻仍是在通過教材,瞭解著美國文化。
「他們在強化班上課,就像生活在中國和美國這兩個世界的夾縫間。」黛西試著總結說。
泡泡還好,她的口語不錯,通過語言考試後已正式開始學習專業。儘管身邊有了很多美國同學,但她依然覺得交流困難,「有些美式笑話,我根本聽不懂,就只能跟著笑。」
俄亥俄大學的校園很漂亮,是標準的美國大學校園。中國學生初來乍到時,都挺興奮的。但是,當他們在英語強化班呆上一年半載後,普遍有種挫敗感。
「我想在真正的大學課堂裡學習,過上更地道的美式校園生活。但我只是看著美國學生走過、路過,在食堂一起吃飯,我無法體驗到那種生活。」克萊拉說。
「天天學著一模一樣的東西,看不到希望和盡頭。」一個在英語強化班呆了一年半、5次托福考試均告失敗的男生說
抽中國煙,說漢語,聊英語課、聊作業、聊家鄉
在採訪英語強化班負責人時,黛西第一次聽說了「中國城」。
「他告訴我,中國學生最集中的一個地方,是『中國城』,他們同住在那一幢樓裡。當時我嚇了一跳,完全不能相信,因為我覺得這事太奇怪了。你知道,當我到國外讀書的時候,我可不想跟一幫美國人住在一起。這樣做,對很多事情都沒好處。比如,你就沒辦法接觸語言,我的報導裡有一句引語,就是說『這不是學習語言最理想的狀態』。」
她決定一個人去「中國城」親眼看一看。
「中國城」的正式名稱叫做斯科特樓,它實際上是俄大的一棟留學生宿舍樓,因為住的中國學生太多,被人稱為「中國城」。雖然現在中國學生已被分散到了其他宿舍樓,但去年的時候,這裡共住了215名學生,其中180個是中國人。
「中國城」的入口是一座紅磚砌成的拱廊,上頭掛著燈籠。順著這些燈籠走下去,就到了一座露天的院子。院子裡有片草坪,還種著櫻桃樹,中央由4只木製長凳圍成了一個圈。
環繞著院子的這棟宿舍樓,十分雅緻,一共有4層。一層是教室,上面3層是學生宿舍。夜晚,一排排白色的窗框裡,射出溫暖的金色燈光,整棟建築,像一個鏤空的立方體。走廊裡,可以看到一扇扇門上,用漢字做的裝飾。
黛西一個人在樓道裡晃,碰上了宿舍管理員。在交談中,她得知,這裡也舉辦專為中國留學生準備的迪斯尼主題派對。
在一次化妝舞會開始前,宿舍管理員打扮成白雪公主的樣子,挨個敲宿舍門,邀請中國學生參加派對舞會。
舞會上,黑白金三色的氣球,被用膠帶粘在牆上,以遮住原本嚴肅單調的建築風格。「女士們穿著修長的露肩禮服, 綴滿水鑽的細高跟鞋, 在髒兮兮的灰色地毯上蹣跚挪步。男士們則穿著不合體的西裝,從褲腿可以看出明顯大一號。」
舞會辦得似乎並不很成功。「紅黃相間的燈光,映照著面具下害羞的臉。多數中國學生,只是呆在圓形舞廳邊上的陰影裡,三五成群,打趣閒聊,只是隨著音樂的律動,微微彎一下膝蓋。各種甜膩的亞洲風格流行曲,循環播放了一夜。」
黛西的許多照片,都是在「中國城」裡拍攝的。她還在英文報導裡,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在「中國城」看到的一個個場景。
每到日暮時分,「中國城」樓頂上就會點亮射燈,剎那間,這個散落著煙頭的院子,沐浴在藍色的光線之中。
一些人站在院子中央的小廣場上,聚在一起抽煙。他們說的都是漢語,在聊英語課、聊作業、聊家鄉。黛西湊過去跟他們說漢語。「他們對我很感興趣,覺得我很有意思,覺得一個試圖說漢語的美國人很好玩。」
比爾和6個朋友一起坐在長凳上, 抽著中國煙, 講著各種葷素段子。他們都抱怨在這兒生活的無聊。比爾已經來了5個月,幾乎沒有美國朋友,只和中國人交往。課餘,他要麼在聚會廳裡玩遊戲,要麼在體育中心打籃球。他的英語口語很差,看到自己上強化班的漫漫長路,心情黯淡。當時,他在考慮夏天回中國,突擊準備托福考試。
克萊拉合上筆記本電腦,走出她的宿舍。室內,那張屬於美國室友的床,依舊空著。她沿著走廊,走過一扇扇緊閉的門,到了聚會廳。她和兩個新來的同學用中文聊天,看過了迪士尼動畫片《大力士》,在迪士尼主題的塗色本上,用蠟筆畫了一會兒畫後,克萊拉便又回到空蕩蕩的房間。
另一間屋裡,一群中國學生正在用電飯鍋煮麵條。麵條裡只放了蔥和醬油,然後他們用筷子吃。因為宿舍內禁止做飯,所以他們用塑料袋罩住煙霧探測器,以防觸發警報被抓。
黛西在報導中評價道:「這裡幾乎處處瀰散著徹頭徹尾、堅不可摧的中國『特色』。」
這種「特色」可不止是食物。凌晨兩點,在「中國城」3層的學生休息室,4個18歲的學生正在打麻將。摸牌出牌之間,這些年輕的中國女孩互相逗趣、閒談。
「我胡了!」一個叼著香煙的女孩喊道。隨後,她推倒面前的14張牌,向大家展示。4人開始洗牌,「嘩嘩」聲代表著新一輪牌局的開始。
隨後幾乎每個中國學生都讓黛西撤下圖片和報導。讓中國學生不滿的是,他們覺得編輯選用的照片,多是「負面」的。可在黛西看來,像看視頻電影,跟朋友聚在一起做飯,一塊玩玩遊戲之類的事情,算不上是負面的。「如果我上了視頻網站,我的父母就不會不高興啊。」她還說,雖然自己很投入地學習中國文化,還在中國生活過,但中國人的好多想法,仍讓她琢磨不透,難以理解。
「可能是文化差異吧。」她這麼歸結道。
對那些正在俄大上本科的中國同學,黛西更多的是寄予同情。
「到了美國,他們或多或少都會改變。一方面,他們受到中國那裏、家庭那裏來的壓力和期待,被迫接受家長所做的種種安排;另一方面,他們人到了這裡,處在美國大學自由開放的環境下,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他們在漸漸改變,有了想做自己的願望,變得獨立起來,想依靠自己而活、為自己而活。」
黛西表示,不滿意網易編輯為她的報導所起的標題:「失落的留學夢」。
「那不是我要表達的主題。我的英文報導的題目叫做『not here or there』(既不在這裡,也不在那裏)。我想表達的,是一種被困在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感覺。」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