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輩傳統商道福澤香港 富豪李兆基部署交棒
【大紀元2012年06月14日訊】導讀:香港排名第二的富豪李兆基近日首次談分家產,引起香港人極大關注。1948年為躲避戰亂李兆基懷揣1,000元隻身來到香港。當時大量大陸財主逃港,外匯兌換業務及黃金買賣生意十分興隆,李兆基利用他的優勢,從事買賣外匯和黃金的生意,到其後來逐步成為富豪,並被外界列為香港排名第二的大富豪。
李兆基是香港老一輩傳統商人,推崇從中國傳統文化演繹出的商道。他認為,不擇手段,沒有道義,發達了也沒有用,做人應該要有自己的原則和理想。
他說:「所謂大富由天,絕不是聽天由命,而是指順應天時地利,絕對不可強求。財來有因果,有緣由,有機緣,也有福分。一旦明知不可為而為,勉強的後果早晚會招致失敗。」
(大紀元記者浦慧恩綜合報導)近日香港富豪分家產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之一,繼早前香港首富李嘉誠公佈分家產後,緊接著香港排名第二的富豪、現年83歲的恆基地產主席、被港人暱稱「四叔」的李兆基也著手「分家產」。
李兆基不諱言目前尚不考慮退休,但希望3至5年後交棒予兩個兒子,長子李家傑掌管恆基大陸業務,而次子李家誠則主管香港業務。
3至5年後交棒予兩子 分管大陸與香港
他日前在恆基股東會上表示暫未有意退下,集團重大決定仍將參與其中,因此財產分配其實現階段言之尚早,暫不宜詳談。不過在旁敲側擊的記者們追問繼承問題時說,大兒子李家傑管中國大陸業務,次子李家誠管香港業務,工作都已有分配,其它問題則不需太早講出來。
與香港業務不同,恆基大陸資產相對比例較低,但李兆基表示,將會逐漸提高大陸業務與香港業務相若,換言之,並無大小之分。李兆基也稱,未來部份財產也會分配作公益用途,因此具體分配給下一代的資產價值還沒有落實。
當被繼續追問接班問題時,他說女兒對做生意都興趣不大,有些喜歡拜佛唸經、過優悠的生活,所以由兒子接班機會高。
被問到退休問題時,他笑稱,雖然自己年紀大應將工作量減少,但仍會親自處理重要事項,其餘將交予同事及兩個兒子處理。他又說,金融海嘯時虧蝕了一截,目前財產仍處於增長期,希望3至5年後賺回損失,到時差不多可以交棒。
「亞洲股神」及其股市言論
面對香港近年不斷飆升的樓價,早前李兆基曾說過「買股好過買樓」,即引起全城熱話。他近日向媒體澄清說這只是他私人意見,又笑言「言多必失」,這句話令同事和行家都有反應,恐怕令到無人買樓。
不過他重申,現時地產股折讓大,達到50%至60%,認為在低位買入的話,待經濟恢復後,回報可高達一倍;相反,同期買樓的回報僅有20%至30%,但未來2、3個月間市場難以穩定,在穩定後再投資會較安全。
李兆基早年投資股票及在賬面上均獲厚利,令財富急升,有「香港巴菲特」或「亞洲股神」的稱號,但其後在金融海嘯中曾一度虧損,四叔曾經嘲諷自己只是「冒牌股神」。
腦力驚人 逾百地盤 隨口數出
李兆基雖然幼時讀書不多,但卻身懷絕技:用算盤計算快過電腦。他的腦力驚人,恆基一百多地盤,他都記得清清楚楚,哪裏進度如何,哪裏面積多少,隨口可出。
1929年2月20日出生於廣東順德的四叔,小學剛畢業便在廣州父親開的銀莊裡打雜,正值戰亂時期,在銀莊裡每日接觸大量錢財,目睹巨賈商人幾天內便隨鈔票劇烈貶值而一文不名。年輕的他悟道:鈔票只是浮財,而擁有物業才是真正的恆產。
1948年為躲避戰亂李兆基懷揣1,000元隻身來到香港。當時大量的大陸財主逃來香港,外匯兌換業務及黃金買賣生意十分興隆,李兆基利用他的優勢,從事買賣外匯和黃金的生意,為其後來事業的發展奠下第一塊基石。之後也曾轉行做其他生意,也都十分順利,但廣州的經歷令他難忘,已過而立之年的李兆基最後毅然選擇了地產業。
慈善事業亦善用槓桿
李兆基常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事業稍有成就之後,他就樂善好施,積極參與社會公益,貢獻社會。
四叔做慈善之道,跟其投資風格不謀而合,就是善用槓桿,以小博大。他認為純粹捐錢給有需要的人,並非最好的辦法,皆因此舉只能幫助個別人士,而且只可解一時之急。
相反,四叔捐錢著重培訓,希望可以做到助人自助,好像他大力支持培訓農民,過去幾年,四叔在大陸培訓了一百萬名農民,協助他們謀生,而那些農民的家庭又各有幾位成員,實際上有幾百萬人受惠。
四叔深明人才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所以他透過資助教育,提升年輕人的素質。他除了捐助英國牛津大學的華頓書院,設立「李兆基獎學金」外,多年來向北京大學、清華和復旦大學至少捐助五億,藉此培育下一代。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術科研發展貢獻尤多,他慷慨解囊資助中大設立三年制工商管理碩士課程。
2012福布斯香港富豪榜 排名第二
2012《福布斯》香港40富豪榜,僅次李嘉誠,排名第二。他同時任恆基兆業、中華煤氣董事局主席、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副主席。
1994年李兆基在世界著名財經雜誌《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名列第13位,1995年在世界十大富豪排行榜中排名第七。1996年以127億美元個人資產被《福布斯》雜誌評為亞洲首富,亦為當時世界第四大富豪。據2010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的最新統計,世界金融風暴後,李兆基仍以185億美元的個人資產位居全球第22位,全球華人富豪第二位。
四叔認為凡成功不可或缺的是培養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準備,有獨到眼光,方能先別人一步。他的座右銘是:「先疾後徐,先聲奪人,徐圖良策。」
=============================================
四叔處世哲學 順應天時地利 絕對不可強求
(大紀元記者浦慧恩綜合報導)半個多世紀以來支撐香港經濟的老一輩工商業鉅子,可以說是推動香港經濟高速發展的老功臣,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除了擁有獨特的個人魅力外,也多是崇尚傳統理念,重德行善,做人處世都值得後人借鑒。
「小富由儉是至理名言,因為第一筆本錢最重要,有了它作為基石,才易於成功」。這是四叔向人們解釋經商的第一步:「做人最忌的是日賺日花,入不敷支,有了本錢,安定下來,失業時也不用徬徨。」這副本錢就來自勤儉,他奉勸年輕人賺到錢千萬不要即時花光,而是學會儲蓄。
李兆基談到個人財富問題,說了一句古語:「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始終認為,不擇手段,沒有道義,發達了也沒有用,做人應該要有自己的原則和理想。
四叔解釋 「六字真言」
李兆基總結《四書》中〈大學〉其中一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而得出止、定、靜、安、慮、得的「六字真言」,認為不論做事、做生意,或是投資也好,這六字真言都用得,只要按這六個字慢慢地想,一步一步地來,「便不會有大危險,做事便會有條理、層次。」
少年讀書時,曾被老師梁惠民考他如何將這六字真言融會貫通在現實生活之上,當時李兆基的回答是:「譬如說,一個人如果只有一塊錢做生意,那就只有買進一塊錢的貨。賺了固然開心,萬一蝕了也就算了。要知道適可而『止』,才不至彷徨無主,從而身心鎮『定』,才不受邪惡念頭侵襲,明心見性,思想寧『靜』,自然氣定神閒,理得心『安』,這時從容處事,更能周詳處事,更能周詳考『慮』,且可策劃將來事業發展,自然成就可『得』。」
「四不戴」的「百搭地王」
李兆基一直保持樸素作風。他的辦公室和住房,包括生活用品等等也都是一切從簡。數十年來,他不戴眼鏡、不戴戒指、項鏈、手錶。蕭經岳20世紀90年代到他家作客時,他還拿出人家80年代提醒他著裝時送的剃鬚刀,笑嘻嘻地說:「這是你送給我的。」
李兆基是企業經營的「鐵算盤」。但對員工及合作夥伴,他向來仗義疏財,待人接物也很注重傳統的人情味,決不像有些商人只認錢不認人,幾十年來,他的恆基公司幾乎與香港各大地產公司都合作過,被譽稱為「百搭」地王。
80年代初期,一位僱員炒股炒樓炒到血本無歸,被證券經紀行迫倉。李兆基先生知情後,立即安排替他平倉。公司會計有些不解,因為恆基本身還欠下很多銀行債務,而且處於低迷中。李兆基則說:「就是這個時候,我不幫他,還會有誰幫他了?」
作為地產界的「大哥大」,在香港政府適應市民要求壓樓價之時,他曾帶頭將馬鞍山新港城最新樓盤自貶身價8%,為其他地產公司做出一個榜樣。
=======================================================
子女孝順 兒孫滿堂
(大紀元記者浦慧恩綜合報導)李兆基育有三女兩子,全家上下篤信佛教,他與前妻早年離異。兩名兒子被視為接班人,長子李家傑主理大陸業務,李家誠在香港房地產業務甚為出色,獲得父親讚賞。
較李家誠年長八歲的哥哥李家傑,至今仍是「鑽石王老五」,與其他富豪第二代明顯不同的是,由於父親讀書少,於是李家傑小時候便飽讀四書五經,使得他有非常濃的書卷氣。據說有時出席公開活動,也會撥著一把古扇超然出世地站在弟弟身邊。李家傑曾向友人透露自己根本不願生於現時家庭,他對自己一出生便有億萬家財,充滿罪惡感,所以要經常拜佛減輕罪孽。因此很早就入了佛教,經常捐錢予大陸修葺寺廟,家中更放滿大大小小的佛像供奉。也許這也解釋了其在美國尋代母產子的初衷。
另外還成立了「李家傑珍惜生命基金」,該基金會的主要宗旨就是:勸人不要盲目投入股市,以免自殺。擺明與老爸做對。
2006年12月英俊瀟灑的李家誠娶了年輕漂亮的前模特徐子淇,成為當年臨近年尾一大熱門話題,嫁入豪門一躍躋身「千億媳婦」身家的同時,也擔負起了承傳香火的重任,徐子淇的肚皮隨即成為眾傳媒的焦點。很快在人們的矚目下「三年抱兩」喜得兩名千金。但始終沒能一償公公想抱男孫的願望,有傳徐子淇壓力倍增,在媒體猜測各種傳聞不斷下,徐子淇親自回應要「生到有兒子為止!」
徐子淇也爭氣的於2011年為李家誕下「千億男孫」延續香火,總算不負「重任」。然而喜愛小朋友的她早前透露,想要7個孩子,生到35歲為止。
徐子淇:幸福是一種心態
現在徐子淇(Cathy Chui)出席公開活動,絕大部份都是為智行基金籌款的慈善工作。很多人都認定徐子淇就是「幸福」的代表人物,Cathy4月接受《ELLE》雜誌採訪時說,「幸福不是別人如何評價你,而是你如何看自己。對我來說幸福是一種心態,很多人甚麼都擁有,但仍感到不滿足,會與別人比較。但有些人生活很簡單也能知足常樂。這都是心態上的感覺。我自己一直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一種平和的感覺,而最能讓我感到peaceful(安寧)的,便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候。當然幫助別人也會讓我有很充實、很平靜的感覺,老套點說,就是施比受更有福。」
(責任編輯:沈玉清)
(此系列文章將發表于2012年6月14日大紀元報紙焦點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