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白崇禧被讚最有骨氣的身影 台北人憶民國

人氣: 11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5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吳涔溪台灣台北報導)北伐抗日名將、「戰神」白崇禧將軍之子白先勇,近日在兩岸三地同時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一書,掀起民國史的討論熱潮。昨(8)日在台北新書發表會上,名作家齊邦媛教授、余紀忠的女兒余範英、前文建會主委申學庸等人齊聚,對白崇禧將軍及那段歷史表達追思和崇敬,認為此書將在兩岸三地引發民國史的關注和討論。齊邦媛教授讚揚白崇禧將軍是中國人最有骨氣、最飛揚的身影。

發表會播放了由4段紀錄片剪輯而成的影片:1966年,蔣中正總統率領眾官員第一個前往祭悼白崇禧的國葬;1947年,國防部長白崇禧來台視察國軍和處理二二八事;1944年,白母馬太夫人在桂林過90歲大壽,蔣委員長特派參謀總長何應欽代表他本人為白母祝壽,白崇禧將軍全家與5萬多軍民以及駐華美軍司令史迪威等將領參加祝壽。


1944年3月16日,白崇禧母親馬太夫人九十大壽,白崇禧騎著愛駒「烏雲蓋雪」趕回故鄉桂林為母拜壽。(網絡圖片)

辛亥槍響 改變中國命運

白先勇於致詞中表示,1911年,辛亥革命槍聲響起,改變了中國幾千年來的帝制,也改變了父親白崇禧的一生。白崇禧當時十八歲,參加了陸軍小學同學組織的「廣西學生敢死隊」,前往漢陽、協同武昌革命軍作戰, 「他走出了廣西,投身入滾滾洪流的中華民國歷史長河中。」

白先勇在發表會上說,「寫這本書是紀念我父親,更重要的是重新來認識民國史,發現這段歷史很了不得,我掉進了一個深淵中。」在搜集父親相關史實資料的過程中,白先勇感覺到中華民國真的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從辛亥革命、北伐、抗戰、國共內戰,到台灣還有228,「這麼多的苦難,我們不可以遺忘。」


《父親與民國》全書分為「戎馬生涯」與「臺灣歲月」上下兩冊,在兩岸三地同時出版。(攝影:吳涔溪/大紀元)


桂南會戰「崑崙關戰役」是中日戰史上最慘烈的一次攻堅戰,左為總指揮官白崇禧。(記者吳涔溪翻攝)

全書分為「戎馬生涯」與「台灣歲月」上下兩冊,記錄白崇禧將軍叱吒風雲的歲月。白將軍十八歲參加武昌起義,見證中華民國的誕生,北伐時期,蔣中正親選力邀白崇禧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從廣州一路摧枯拉朽打到山海關,被譽為「指揮能事回天地」,「完成北伐第一人」。


北伐國軍參謀總長、前敵總指揮白崇禧(前立者)率領國軍乘鐵甲車由唐山總部出兵攻打灤州,這是北伐最後一役。(網絡圖片)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白崇禧是第一個飛抵南京響應蔣中正抗日號召的地方將領,在全中國率先提出抗日持久戰戰略方針,參與或指揮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台兒莊戰役,武漢保衛戰(武漢會戰),三次長沙會戰,桂南會戰——崑崙關攻堅戰,桂柳戰役。在日本人的戰史中,崑崙關戰役和桂林保衛戰是日本侵華戰爭中兩次認為中國軍隊的勇猛程度要超過自己的戰役,這兩次戰役的總指揮官都是白崇禧。


1944年,日軍逼近貴州獨山,重慶受到威脅,有遷都西北之議。白崇禧隨蔣中正、宋美齡前往陜西臨潼视察。(网络图片)


1946年5月,國防部長白崇禧督戰指揮國軍在東北四平大敗林彪共軍,此後,國共雙方軍事驚天大逆轉。圖為白崇禧上將在東北督戰指導國軍。(網絡圖片)

國共內戰期間,白崇禧督戰國軍在東北四平大敗並幾乎徹底殲滅林彪共軍;在大別山將劉鄧共軍由12萬人剿為7萬人,且蕺重盡失。1949年,在最艱難困苦的時刻,白崇禧堅拒毛澤東五十萬兵權的高價誘降,在湖南青樹坪再敗林彪共軍,最後與百萬林彪共軍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為了向歷史交代,他毅然捨棄個人恩怨,與蔣中正再度「共赴國難」,於12月30日飛赴當時危機四伏、風雨飄搖的台灣,與中華民國共存亡。

白崇禧生平最大的願望和憾恨

白先勇說,父親白崇禧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看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最遺憾的事情就是大陸淪陷。

1965年7月,離過世前不久,在李宗仁夫婦從美國赴北京後,當時美國跟越南共產黨正打得如火如荼。滿腹心事的白崇禧寫了一封親筆長函,托人帶給旅居香港的昔日同僚廣西省省長黃旭初。他在信中無一言談到自己在台灣的個人得失,無一字談及私人情誼,而是通篇都在分析時局和國軍反攻大陸的可能性。他告訴黃說,美國很可能跟中共直接交戰,那時就是台灣反攻大陸的最好時機,國軍的反攻戰略應該如何。

白崇禧在信的結尾處寫道:「弟待罪台灣,十有七年矣!日夜焦思國軍何時反攻大陸,解救大陸同胞。」———— 這就是畢生奉獻於中華民族的白崇禧將軍!

中國人最有骨氣、最飛揚的身影

8日在國家圖書館的新書發表會上,白先勇力邀在台灣極具份量的文學家、高齡八十八歲的台大外文系名譽教授齊邦媛致詞。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是東北著名政治家,曾經於1933年支持東北義勇軍,組織地下抗日工作。她在2009年完成了一本《巨河流》,以東北遼河在清朝的名字作為書名,紀錄她的家庭在近代中國動盪和苦難中,從東北顛沛到台灣的故事。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齊邦媛和白先勇相約,為兩代中國人書寫被淹沒的歷史。(攝影:吳涔溪/大紀元)

齊邦媛談起,她和白先勇在三十年前,就相互約定要書寫兩代的故事,這三十年來,他倆每次見面就是問對方,「你的書寫了沒?」而齊邦媛拼了命把《巨流河》寫了,「夜深人靜時,我常獨自地千軍萬馬地流淚,我看那麼多事,怎麼能不留痕跡,叫那些人白白的死了。」而今天是白先勇《父親與民國》新書發表,令她感到非常興奮。

齊邦媛談到,當白先勇還是20多歲的少年,出版《台北人》,書寫那些從大陸撤退到台北的人的落寞、失意,其幽深就令人感動,其父親白崇禧從那樣偉人的高度,跌落到這麼低的位置,一家人跌宕的經歷,正是白先勇年紀輕輕,其文學筆觸即流露出歷史厚度的主要原因。


民國27年4月(1938年),徐州會戰「台兒莊戰役」為抗戰首場大捷,粉碎日軍三月亡華夢,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鼓舞了全中國人民的抗戰信心。圖為李宗仁(左)、白崇禧(右)於台兒莊。(吳涔溪翻攝)

齊邦媛教授很高興在《父親與民國》一書中,對於白將軍主導和參與的多起著名戰役有精彩的描述,就如同抗日戰爭中的「台兒莊大捷」。「那時候我只有十四歲,勝利的消息傳來,我們瘋狂地在院子裡跑跳,我們重拾了信心,從那時起我們相信可以打倒侵略者,即便到今天,我老是記著台兒莊那場戰役。」

齊邦媛讚揚白崇禧將軍是中國人最有骨氣、最飛揚的身影。她表示,白先勇《父親與民國》裡許多照片,呈現了1949年「大斷裂」之前,那時候正是中國人風雲、有骨氣的時候。大斷裂之後,勉強存活下來的人回頭一看,有家歸不得,只能用書生報國的方式,書寫1949中共竊國後,被淹沒的歷史與故事。

四平街決戰驚天大逆轉 後代飲恨


余範英談起父親余紀忠和白崇禧親歷1946年東北四平街決戰。(攝影:吳涔溪/大紀元)

《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的女兒、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也在白先勇的邀請下為新書發表致詞。余範英談到:「今年是民國101年,兩岸對於近代民國史的研究考據並不深,有相當多的迂迴和被埋沒。」

余範英談起自己孩提時,就常聽到父親余紀忠和老朋友聊天,聊的都是丟掉大陸的感慨與年輕時的飛揚,其中聽到白崇禧將軍有關的故事,就是「四平街會戰」,那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春夏之際,國共為爭奪軍事戰略要地東北展開的第一次主力大決戰,而這個會戰對於國共內戰的勝負有關鍵性影響。

《父親與民國》這本書中也提到,白先勇為了搜集這段史料,特別去拜訪余紀忠,余紀忠當時在東北擔任東北行營政治部主任。余紀忠與白崇禧兩人在這場戰役中有過會面。

當時有「黑土地之狐」之稱的林彪率十萬共軍集結在中長鐵路上軍事重鎮四平街,毛澤東命令林彪 「不惜任何犧牲」, 「死守四平,寸土必爭」。原先蔣介石曾下令限東北行營4月2日前攻下四平,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指揮國軍北上進展遲緩,前後拖延幾近兩月,中間尚有挫敗。

在戰事持久拉鋸不下,雙方攻守最激烈的時刻,白崇禧將軍於1946年5月17日奉蔣中正之命飛赴東北督戰。根據余紀忠的回憶,白崇禧一到,即召開軍事作戰會議,東北國軍士氣大振,三天內攻下四平,林彪十多萬共軍大敗,潰不成軍逃往松花江北岸。眼看勝利在望,白崇禧向蔣中正建議,徹底肅清東北共軍。當時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向蔣中正施壓停戰,蔣中正未採納白崇禧的建議,於六月六日片面停戰,結果林彪共軍得到喘息機會,從東北反撲,一路打到海南島。

這件史實,令余紀忠一直耿耿於懷,他當時還幫白崇禧擬這封發往南京的電報,他對白先勇說:「如果當初按照你父親的計劃,一直打到哈爾濱去,恐怕就不是今天這個局面了!」

余範英在《父親與民國》這本新書發表會上,談起這段從父親口中聽到的歷史,感受到父親的飲恨,更感受到一種椎心之痛。

而看到白先勇把民國史中重要的戰役都收錄在書中,覺得感觸良多,「我看這本書,先勇真正走進爸爸的週遭又活了一遍,這一遍你幫他活,也幫我活了不少。」余範英感受到,白先勇筆下的父親,「是為了中華民國而活」,而她的父親余紀忠,也是為中華民國而活。

書寫父親傳記 復原民國史真相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李歐梵讚白先勇帶大家進入「民國夢」(攝影:吳涔溪/大紀元)

白先勇臺大外文系的同班同學、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李歐梵也受邀致詞。他強調,白先勇曾經有過不同的夢,一個是年輕時的現代文學夢,年紀稍長時,對於中國地方戲曲崑曲如《牡丹亭》的喜好,致力於保存,「現在他要帶我們進入更有深度的歷史夢,就是民國夢。」

李歐梵表示,很多大陸年輕一代的學者,對於民國充滿了好奇,在大陸掀起了一股「民國熱」,而白先勇在為父親寫傳記,不是馬上著手開始寫,「而是在準備過程中,把大家所共有的民國夢把他的真相復原」,於是出了這兩本圖文集,用這種辦法讓大家看到民國時白崇禧將軍叱吒風雲的樣子。

李歐梵說,透過文字的營造技術,文學家營造出,一個比現實更真實的歷史感。「當我看到這本書,我想到的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拍得電影再好比不上文筆營造出來的。當他為父親寫出一個傳記時,他為民國史也寫下了一個註腳。」


前文建會主委申學庸,因和白家熟識,白先勇特別邀請她與會致詞。申學庸細數與白家交往點滴,對於白崇禧夫婦在臺灣對晚輩的親切招呼特別印象深刻。(攝影:吳涔溪/大紀元)


主持人楊照認為,《父親與民國》掀起對民國重新認識,他強調,「不要假裝我們很了解民國,對民國我們有太多值得去學習和認識。」(攝影:吳涔溪/大紀元)


與會貴賓齊邦媛、白先勇、申學庸、余範英、南方朔(由左至右)(攝影:吳涔溪/大紀元)


(視頻:《父親與民國》台北發佈會現場播放白崇禧記錄片,1966年,蔣中正總統率領眾官員第一個前往祭悼白崇禧的國葬;1947年,國防部長白崇禧來台視察國軍和處理二二八事件;1944年,白母馬太夫人在桂林過90歲大壽,蔣委員長特派參謀總長何應欽代表他本人為白母祝壽,白崇禧將軍全家與5萬多軍民以及駐華美軍司令史迪威等將領參加祝壽。)


(视频:白先勇:父親白崇禧一生道出民國史
白先勇說:《民國與父親——白崇禧將軍身影集》這本書給大陸讀者很大的震憾和教育,他們從前所讀到的歷史教科書,跟這本書很不一樣。這本書不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照片,照片是不能作假的,是歷史鐵證。


(視頻:《父親與民國》大陸發表會,播放白崇禧生平記錄片
著名作家、《往事並不如煙》作者章詒和解讀評析白先勇的憂患人生和作品的文學歷史價值。白先勇解說白崇禧記錄片。在白崇禧國葬上,蔣中正總統第一個前來祭悼白崇禧,蔣經國代表國防部主祭,陸海空三軍、聯勤總司令部的各位總司令和部長都前來祭悼英雄。)

(白崇禧將軍和國軍保家衛國視頻回顧如下)


(視頻:1945年10月10日,日軍在北平太和殿前投降,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抗日持久戰最高戰略制定者、國軍多場重大戰役策劃部署指揮者白崇禧上將親臨現場監督。北平十萬餘民眾和美、英、蘇、法等國代表觀禮。)


(視頻:不朽的光榮—— 偉大的中國衛國戰爭: 1945年8月,蔣中正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採用白崇禧上將率先提出的抗日持久戰戰略,歷時14年艱苦卓絕浴­血抗戰,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迎來了近­代歷史上最偉大與榮耀的時刻。)


(視頻:中華戰神白崇禧 —— 青天白日旗飛揚 永恆不滅英雄的光芒)


(视频:戰神白崇禧 —— 巍巍大中華 梅花千古頌)


(點擊觀看歷史記錄片《一寸河山一寸血》(23) 白崇禧論克敵制勝 獲蔣中正採納 桂南會戰崑崙關攻堅戰大捷


(點擊觀看歷史記錄片《一寸河山一寸血》(14)—— 徐州会战血戰台兒莊 蔣中正親臨視察 白崇禧助李宗仁獲大捷


(視頻:抗日衛國 中華戰神白崇禧——碧血黃花崗 萬世流芳頌)

責任編輯:林琮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