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史話(214):改變了美國的60年代
【大紀元5月8日訊】(美國之音報導) 圖片來源: AP 1967年6月,嬉皮士們聚集在舊金山的金門公園,慶祝夏季的到來 肯尼迪當選美國總統,對許多美國人來說,這位年輕的總統給美國帶來了希望。但是,肯尼迪1963年遇刺身亡,這讓許多人覺得那種希望也隨著他死去了,這種想法在年輕人、少數族裔和少數族裔權益的支持者中尤其強烈。
一個純真和充滿希望的年代很快被憤怒和暴力衝突所吞噬。更多的美國人參加抗議活動,要求結束對黑人的不公正待遇,結束越戰,讓婦女獲得同男性完全平等的地位。60年代中期約翰遜當美國總統時,白宮外面幾乎天天都有反對越戰的示威活動。1968年3月,約翰遜宣佈他不會尋求連任總統。
除肯尼迪外,另外兩位美國名人也在60年代被殺害。一位是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他是1968年在田納西的孟菲斯被槍殺的。另外一位是肯尼迪總統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他在加州的洛杉磯被槍殺,當時他正參加總統大選,希望能獲得民主黨的提名。
這兩個人的遇刺導致美國全國各地的城市發生暴動。騷亂和暴力衝突影響了許多美國年輕人。這一代年輕人所處的人生階段和歷史環境讓他們很難接受60年代發生的這些事情。
這是因為在50年代中期時,這些年輕人的父母一代基本上都有待遇不錯的工作,他們對生活感到滿意,教導自己的孩子所謂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包括相信上帝、勤奮工作、為國家服務。
而後來的社會現實讓許多美國年輕人開始質疑這些價值觀。他們覺得,父母教給他們的這些想法不足以應對60年代的社會問題和種族矛盾。於是他們開始反抗,他們留長發,穿奇裝異服,並通過音樂來盡情表達對生活的不滿。
從50年代開始,搖滾樂在美國興起。不過,有些人並不認同這種音樂。他們覺得這種音樂裡有太多關於性的內容。對這些人來說,60年代的搖滾樂就更糟糕了,歌詞內容特別讓人反感。
但音樂人自己卻覺得歌詞非常重要。就像著名創作歌手鮑勃.迪倫說的那樣,“沒有歌詞,就談不上音樂。”迪倫創作了許多反映社會抗議的歌曲,越戰問題在美國引發暴力衝突前,他就寫了一些反戰歌曲,其中一首是”Blowin’ in the Wind”─“飄蕩在空中”。
AP1967年9月,民歌手瓊.貝茲坐在舊金山的一個街頭角落,為大家演唱
除了社會抗爭歌曲外,其它內容的搖滾樂也繼續風靡60年代的美國。不過,最受歡迎的樂隊並不是來自美國,而是來自英國利物浦的四人樂隊──甲殼蟲。他們的歌曲”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1963年年底進入美國市場,五個禮拜後就成為銷售冠軍。甲殼蟲樂隊的其它歌曲以及其它搖滾樂隊的作品具有更強的革命性。歌詞或直白或隱含地涉及毒品和性。
在20世紀60年代,“do your own thing”成為一個時髦的說法。這個說法可以翻譯成我行我素,我走我路,也就是說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覺得有罪惡感。
1969年,50萬美國年輕人就在武德斯托克音樂節上展現了真我的風采。他們聚集在紐約州的一個農場上,聆聽吉米.亨德里克斯、瓊貝茲、“誰人”樂隊和“傑斐遜飛機”樂隊的演唱。
20世紀60年代,反傳統的價值觀在美國年輕人中流傳開來,而武德斯托克音樂節成為價值觀的標誌性事件。許多年輕人把自己稱為嬉皮士,他們堅信,美國應該有更多的愛和個人自由。1967年,詩人艾倫.金斯堡領導了美國舊金山的嬉皮士大集會,沒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把自己看成嬉皮士,不過,有兩萬人參加了這次聚會。蒂莫西.利裡是這次活動的另外一名領導人。
利裡原本是大學教授兼研究員。他號召參加舊金山嬉皮士集會的人們都去吸毒,並且退學,辭職。在60年代,一種很流行的毒品是LSD, 它是一種迷幻劑,能讓吸毒的人看到怪異,色彩繽紛的影像,同時也可能造成腦損傷。一些人認為,披頭士的歌曲”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露西在綴滿鑽石的天空, 實際所指的就是LSD.
就在許多美國人聽著關於毒品和性的搖滾樂時,另外很多美國人則在看著反映傳統家庭價值觀的電視節目,包括“安迪格裡菲思秀” 和“貝弗利山人”。
而在電影方面,一些影片抓住了當時人們的反叛精神,比如電影“畢業生”和“奇愛博士”。電影中的“奇愛博士”說:“所謂遏制,就是在敵人頭腦中製造對襲擊的恐懼。因此,由於做決定的過程是自動的,不可逆轉的,不受人為干擾的,所以末日機器就很恐怖,很容易理解,並且完全具有可信度和說服力。”對此,劇中的巴克將軍回答說:“老天爺,我真希望自己有台這樣的機器。”另外一些電影則通過描寫間諜的傳奇來讓人們暫時忘掉現實,比如電影007系列。
不過,二十世紀60年代,還有許多美國人拒絕吸毒和退學辭職,相反,他們不參加社會革命,而是繼續正常地上班下班,過家庭生活。還有一些人是美國社會的活動人士,他們忙於為和平、種族平等和社會正義而戰。
比如,婦女團體就在爭取獲得和男性的平等權利。婦女們希望獲得和男性一樣的機會,去獲得良好的教育,找好的工作。她們還要求同工同酬。
“女性的神話”是描述當代美國婦女狀況的一本著名暢銷書。它的作者是貝蒂.弗裡丹,這本書在1963年出版。所謂“女性的神話”指那種認為女性在社會中只能扮演一種角色的想法,而這個角色就是生孩子,在家裏照顧孩子。弗裡丹在她的書中則敦促婦女們建立自己的職業生活。
1960年代早期,美國政府成立了一個專門調查婦女社會狀況的委員會,由前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領導。這個委員會的調查結果幫助政府出台了新的法規和法律。1964年的人權法案保障了對所有社會團體的平等對待,其中包括婦女。不過,在這條法律生效後,許多活動人士說,法律並沒有得到執行。為了糾正這個問題,美國成立了全國婦女組織。
這場爭取兩性平等的運動被稱為婦女解放運動,參與者則被稱為婦女解放運動者,她們自己則以姐妹相稱。早期的婦女解放運動者大多是富有、思想開放的白人婦女。後來,不同年齡、膚色、收入狀況和教育水平的女性都加入了這個運動,她們共同努力,讓社會認可了美國所有女性所作出的貢獻。(//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