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志工以色列行 學習施比受有福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5月31日報導】志工台灣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劉碩雅台北31日電)「在聖城學到的功課,可能是一輩子在台灣都學不來的」,黃華琳曾在以色列擔任醫院志工,參與「搶救童心」計畫,陪伴病童走過生命的低潮,學習施比受更有福的人生課程。

回想當初,真的有點冒險,黃華琳說,台灣民眾對以色列的刻板印象多是深處回教世界的基督教國家,似乎永遠生活在戰亂的邊緣,直到自己搭上飛機, 踏上那片遙遠的土地後才發現,「這是一個施比受更有福的國家」。

或許因為剛從以色列返台不久,談到志工經驗,黃華琳語調高亢,一幕幕影像重現腦海,難掩內心激動。黃華琳認為在以色列擔任志工期間,為她在人生上了最重要的一課

篤信基督教的黃華琳今年45歲,在教會的穿針引線下,2011年初前往以色列,擔任沃夫森(Wolfson)醫院一個月的志工,陪伴住院病童塗鴉、折氣球、黏貼紙、製做簡單的手工藝品。

這家醫院自1995年起,主辦「搶救童心」(Save a Child’s Heart)計畫,提供發展中國家兒童免費的心臟疾病醫療照護。官方網站資料指出,這項計畫已讓超過2500多名兒童受惠,其中40%來自非洲,49%來自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及摩洛哥,7%來自亞洲,4%來自東歐及美洲。

沃夫森醫院每年招募世界各國數名志工,一起陪伴病童走過生命的低潮;黃華琳是目前台灣唯二曾經參與計畫的志工。

出發去以色列前,心情忐忑不安,黃華琳說,因為自己英文不好,又沒有醫學背景,更遑論諮商訓練,「那時完全不知道我能怎麼幫助別人」。

直到實際和當地病童、醫生互動後才發現,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黃華琳說,醫病關係中,經常被忽略而又最為重要的是「陪伴」藝術。

一個眼神、一個擁抱、拍拍肩膀,都是陪伴和撫慰的特效藥。陪伴無須言語,感覺才是最真,黃華琳用「心」陪伴病童,突破語言和專業的障礙。

非洲和中亞地區物資匱乏,教育落後,住院病童沒有安全感,只要病房出現新玩具,大家就會爭先恐後,誰也不讓誰。這時候,黃華琳就像幼稚園老師一樣,細心引導病童,在潛移默化中讓病童習慣生活中的禮節以及待人處事的道理。

懷抱著服務的態度在醫院擔任志工,黃華琳從不認為自己有多重要,但在一次短期外出旅遊回到醫院時,病童們看到她蜂擁而上,摟著她的大腿不放,大聲喊著她的名字,「一股奇妙感受湧上心頭」,黃華琳說,那時感覺「自己才是被醫治的那個人」,因為在陪伴病童過程,讓她找到自我,孩童們天真的笑容,是她最深刻的記憶。

「這趟旅程中,我認識自己多過於認識任何的人、事、物」,黃華琳在短短的30天內,不但練就高人一等的EQ,還開發出自己許多的潛在能量。

在以色列期間,由於醫院宿舍剛落成,黃華琳還充當搬運工,把一箱一箱貨物排列整齊後,以利搬運上卡車。沒想到,這樣簡單的舉動,卻讓在地人讚佩不已,紛紛向她請教。

以色列人習慣看到東西就往卡車裡塞,雖然動作迅速,但會造成車內凌亂,還浪費許多空間。家裡開的是五金行,黃華琳施展最在行的整理術,在他鄉派上用場,還被當地人讚為「絕技」。

不論在台灣或在國外當志工都一樣可以服務社會,黃華琳說,出國擔任志工還可以訓練一個人屏除先入為主的觀念,從不同的文化角度出發,觀察別人的需求,進而提供適切協助。

「在台灣有太多人可以依靠了」,黃華琳分享以色列志工之旅,建議有興趣投身志工的朋友,可以自我挑戰,出國走走,報名志工團,豐富人生閱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