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日學者新書 談日據台灣電影人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蔣宜婷、陳亦偉台北2日電)日本學者三澤真美惠今天發表新書「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帶領讀者一窺日據時期台灣電影人的生存困境外,更為台灣電影史補上遺失的一頁。

談起對台灣電影的濃厚興趣,三澤真美惠說,她的人生被1980後的「台灣新電影」所改變,侯孝賢「悲情城市」及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兩部電影更是她研究生涯的起點。

三澤真美惠解釋,年輕時在日本當雜誌記者的期間,第一次接觸到「台灣新電影」。當時侯孝賢、楊德昌的電影在日本上映,廣受日本觀眾歡迎。日後她決心來台留學,就是因為侯孝賢與楊德昌各呈現台灣社會不同面貌,而令她想深入探究台灣複雜文化背景。

在台大攻讀歷史碩士期間,三澤真美惠做了許多日據時期國家電影政策的研究,並發現台灣電影史研究不夠完整。文獻多從光復後開始,對於日據時期缺乏探討外,甚至能說是世人所遺忘。

三澤在書中特別提到何非光及劉吶鷗2名日據時期的台籍電影人。抗戰期間赴重慶、導演多部抗戰電影的何非光,在大陸淪陷後,他居留大陸卻被看成「台灣特務」、「日本間諜」,但台灣卻因他滯留「匪區」而刻意忽視,讓他被兩岸遺忘。

而有留日背景的劉吶鷗,中日戰爭前雖在大陸幫國民政府製作電影,但抗戰爆發、上海失守後,他被迫留在上海幫日軍製作電影,又被當成「漢奸」,後來不幸遭到暗殺。

三澤認為,何非光及劉吶鷗都是日據時期在政治夾縫中交涉生存的電影人,之後從台灣跨境到大陸,更面臨裡外不是人的處境,兩人的故事因而成為她的研究重點素材。

台大出版中心主任項潔坦言,在閱讀此書前,從未聽過何非光及劉吶鷗,也認為台灣近代史仍須重新被面對。對於「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一書發表,三澤慶幸自己善盡歷史學徒責任,將被眾人遺忘的歷史重新呈現。

評論